揭开“最美”的面纱——《世间最美的坟墓》误读献疑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白雪 电子邮箱: luoxinluoxin@sina.com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所选《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文学家茨威格在1928年拜谒托尔斯泰墓后写下的一篇著名散文。在研读、执教这篇文章后,我们觉得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有值得商榷之处,特献疑于此。
《语文教学研究》2001年第12期《〈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想》中写道“精神的永恒,人格的高尚是最美的结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第8~9期《外国散文两篇》中写道“作者在文中刻意营照、描绘的是‘朴素’与‘普通’,由此来突出托尔斯泰精神上的宏伟、品格上的高尚”。《语文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外国散文两篇〉审美教学设计》中写道“‘世间最美的坟墓’,美在朴素”。这些解读不能说不正确,但它们要么仅仅落实到坟墓本身的特点“朴素”,要么升华为一种人格,可具体的人格内涵又含糊其辞,要么找出了“美”,可对为什么“最美”又不能自圆其说。我们知道,适当的“课堂空白效应”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但能不能起到“启而发”却有个度的问题。高一学生对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作品了解甚少,对托尔斯泰的身世、思想更是无从了解,认知水平也有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较差,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对作品主题及深层内涵的领悟。很多学生学完此课后对托尔斯泰坟墓为什么“最美”仍说不出所以然。
有的老师采用了多媒体,将托尔斯泰的坟墓给大家看,问美吗。学生沉默了半天,答道美。老师表扬说对,朴素美就是美的。接着给大家看歌德,拿破仑的灵寝,问美不美,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不美。这回答是荒谬的。歌德、拿破仑、莎士比亚灵寝的庄严华美同样是美。为什么会这样呢?只因前面老师用“朴素美才是美的”误导了同学们。更有甚者,有的同学认为歌德、拿破仑 、莎士比亚那样的灵寝、坟墓道出他们人格的低微。这就更是缘木求鱼了。
在课堂上,老师往往带着学生在一个怪圈里打转:托尔斯泰的墓美吗?美!为什么美?因为它朴素。世界上有那么多比托尔斯泰的墓更朴素的坟墓,你也感到它们的美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托尔斯泰是伟人,伟人死了,却葬得如此朴素,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所以美。他们的高尚人格是什么?朴素。
绕来绕去,好像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简单的道理:朴素就是美,伟人的朴素就是最美。很显然,这绝不是茨威格的初衷。茨威格赞美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绝不是因为坟墓本身的朴素,而是托尔斯泰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朴素的墓葬方式来埋葬自己,他的高尚的人格绝不是可以用“朴素”二字可以概括的。“朴素”只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总之,这些误读主要体现在对“美”具体内涵的领悟和对为什么“最美”的原因理解上。
我们应该从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托尔斯泰是一位家资丰厚的伯爵和世袭大贵族。但是他一生致力于贵族平民化人生道路的探求。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理想,他远离城市的奢华,长期生活在乡间,身穿农民的服装,和农民一起在田间耕耘,收获。他从最初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到最后的长篇巨制《复活》,都艺术地再现了他一生探索的执着热情和痛苦的矛盾。晚年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平民化理想,毅然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的异常紧张。1910年底,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终于离婚,在他82 岁的生日那天悄然离家,几天之后,孤寂地病死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这还是他无法 挣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所带来的痛苦的结果。尽管如此,他终生对平民化道路的探索却从未停止过。为什么在“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大声说话”,“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小土丘上摘一朵花留作纪念”?因为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他平民化理想的一种延续,震撼人心的是他那种对理想的执著。托尔斯泰活着有太多的困扰和不自由,而躺在这样的坟墓里却体会到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幸福。因为选择这种朴素的墓葬方式可以延续他的理想追求。托尔斯泰的追求也正是对人本质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对功名利禄、金钱、地位的彻底否定。“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种回归人最本质的平凡折射出了美。1928年,茨威格站在那个小小土丘前,读懂了美。在这位伟大的真正的纯粹的人的墓前,任何尚未熄灭利功名利禄之心的人,能不感到心灵的震撼吗?这个奥地利人感受到了心灵震撼的力量——回归平凡、回归大众、回归自然,这萦绕在托尔斯泰墓地上的声音,让他感到这就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高级中学 罗欣 443300
(0 717)4903241 电子邮箱:luoxinluoxin@sina.com
觉得揭开“最美”的面纱——《世间最美的坟墓》误读献疑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