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诗眼势如破竹——初中第五册第30课《诗词五首》备课指要

抓住诗眼势如破竹——初中第五册第30课《诗词五首》备课指要
日期:11-07 20:39:31| 语文备课|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抓住诗眼势如破竹——初中第五册第30课《诗词五首》备课指要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方面的资料,


                       抓住诗眼 势如破竹

                         ——初中第五册第30课《诗词五首》备课指要

                                     张国生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写道:“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后以"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也比喻处事在紧要处下气力。这说的是作画。“书画文章,盖一理也”,也有“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范温《潜溪诗眼》)的情况。这“一处”,就是诗眼和文眼。

  首见"诗眼"一词,是苏轼的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但最早提出这一主张,则是黄庭坚移植禅家“句中有眼”之说。黄庭坚以后,诗人尤其是江西诗派诗人言“诗眼”者甚多,他的学生范温的一部诗话著作更名之为《潜溪诗眼》,主旨是从句法分析入手寻求诗的义韵。后来郢书燕说,人们把“诗眼”理解为句中精彩的字眼。今天,辞海对“诗眼”的解释有二:诗人的艺术鉴别力。范温《潜溪诗眼》即取此义。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本文所说的“诗眼”是指后者——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主意”在这里是“主旨”、“主题”之义。

  诗词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抓住“诗眼”。“诗眼”既得,便势如破竹,境界全出。元代刘秉忠《读遗山诗》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词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其实不仅写诗如此,读诗也是如此。古诗词,由于其语言精练、意在言外等特点,以及时代隔阂、背景不清等原因,今天的学生乃至老师对其义韵往往不甚了了。有时即使背得滚瓜烂熟、朗朗上口,也未必理解其精髓。例如笔者,很早就会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但是一直把它当作写洞庭湖水天浩淼景色的风景诗,根本就不了解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来得知其诗眼是“欲济”,而“欲济”就是想做官时,便豁然开朗。因此更加认识到,如果我们悟得诗眼一处,其他妙处往往也就如画龙点睛一般,境界全出,也会有“百川春水自东流”的感觉。语文教师诗词教学的功夫,也往往就表现在抓准“诗眼”,然后围绕“诗眼”作文章。

  下面以新课本初中第五册第30课《诗词五首》为例,谈谈这个问题。这一课包括五首诗词:陶渊明《饮酒》、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行路难》、白居易《观刈麦》、范仲淹《渔家傲》。

  

  陶渊明《饮酒》的诗眼是“心远”二字。

  所有内容都围绕着它。于是我就围绕“心远”二字设计教学过程。疏通字面意思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破折号后是答案,下同):

  陶渊明为什么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因为"心远"。

  "心远"是什么意思?——思想感情远离世俗。

  你认为"世俗"之"俗"突出的表现是什么?——爱钱,爱权,爱名,爱富贵荣华......。

  诗人"心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弃官归隐,"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其实也是“心远”的结果。

  陶渊明为什么是"采菊"而不是采别的花(他为什么特别爱菊)?——菊花"花开不并百花丛",它象征不同流俗,象征品格高洁,正符合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生活的心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认为其中的"真意"是什么?怎么会"欲辨已忘言"呢?——"真意"是远离官场的黑暗与卑鄙龌龊,使心灵得到自由和平静。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真意,又何必用言语表达呢?不是真的忘了,不屑于说而已。“心远”竟至于此!老师提示:此句意思源于《庄子》:"大道不称,大辨不言。"

  在此基础上归纳本诗主旨:表现弃官归隐后心灵得以自由平静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享受。

  这样扣住“心远”二字设计教学,不但理解深刻,而且事半功倍。它好比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个口一突破,所有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眼是“欲济”二字。

  于是就把它作为理解这首诗的突破口:

  "欲济"和"无舟楫"比喻什么?——"欲济"比喻愿意出来做官,"无舟楫"比喻没有人推荐。

  与“欲济”相对的是什么?——是“端居”。

  那么前四句写洞庭湖水天相接、浩瀚无涯的气势意图何在?——为下边的抒情做准备,引出"欲济"。

  根据"欲济"的动机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字面是什么意思?另有什么含义?——字面意思:坐着看垂钓的人,白白地有羡慕鱼儿的感情。含义:自己也是一条"鱼",等待着当政者来"钓",也就是希望能得到宰相张九龄的引荐而出山为官。

  那么孟浩然被"钓"走了没有呢?——后来张九龄果然请孟浩然参加他的幕府作僚属。

  这时教师说明:原来,这是一封绝妙的“求职信”。——全诗借景抒情,表达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它的绝妙就表现在:运用比喻,曲折委婉而用意分明;洞庭湖秋水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以为铺垫导引。

  李白《行路难》的诗眼就是“行路难”三字。

  但此诗的突破,须先从介绍背景开始: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这时再提出:“行路难”的“路”指的是什么路?答案:人生之路。这个突破口打开了,其他问题就如破竹了:

[1] [2]  下一页


觉得抓住诗眼势如破竹——初中第五册第30课《诗词五首》备课指要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备课   初中 诗词 ,语文大全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