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高中物理衔接方法要点是关于高中学习 - 高中学习方法方面的资料,
2013年初高中物理衔接方法要点:
不少人认为,初、高中物理的衔接主要应该体现在知识方面:高中需要的一些知识必须在初中都学过,其实这种看法很偏颇。
笔者认为,在初、高中物理中,知识并不是唯一的衔接要素。要将高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全部强加到刚刚接触物理不久的初中学生身上,效果并不理想。初、高中有各自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高中需要用到的知识不可能在初中都接触、讨论过,盲目地提升教学难度只会引起学生的畏难心理。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在初中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所用教科书过分强调启蒙性、实践性和探究性,而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严密性,同样会对今后高中的物理教学留下严重隐患。目前使用的初中新教材虽充分体现了课改新理念,但在许多知识的阐述上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中对于“功”的定义就不太严密,人教版八年级在“电流”的定义中出现了“电荷”,但书本从头到尾未对“电荷”作出解释。揣测编者这样处理的目的也许就是所谓“减负”,似乎一旦下定义就意味着“死记硬背”,与课改精神相违了,殊不知,牺牲了知识的严密性、完整性反而让学生、教师无所适从。再如,人教版九年级有关“力”的内容在章节安排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教材安排先讲“力和运动的关系”再讲“重力、弹力、摩擦力”,试问尚未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 ,在研究物体如何运动时,怎样对物体具体地受力分析呢?如果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初中的整体教学要求没有把握,而是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完全照搬书本进行教学,不但会使初中的物理学习变得支离破碎,也更谈不上今后与高中物理的衔接了。事实上,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完全可对书本知识略作引申,为将来高中学习降低台阶。
比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是方法的衔接,教师讲授物理知识不能只是“授之以鱼”,而应“授之以渔”。
在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大多是用形象思维,比如定义速度,先是相同时间比路程,再是相同路程比时间,对于不同时间不同路程的两个匀速运动则转化成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比较,这些都可以用形象的实例来引入。类似的形象思维在功率、密度、比热的定义中一再出现。如果在学生熟悉这种形象思维方式的情况下,尝试换用较抽象的数学论证、图线、推理等方法,即以逻辑思维的形式展现,那么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又实现了逻辑思维的训练,待到高中进行较抽象知识的学习时就不致感到很陌生了。当然针对初中学生习惯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进行此类逻辑思维方法训练时,教师也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录象、课件等手段,使抽象的问题变得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物理教材共涉及到力、热、光、电四个部分的知识,高中的物理教材共涉及到力、热、光、电、原五个部分的知识,初中物理大部分内容在高中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应该说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是很多的。以沪科版《初中物理》8、9两个年级教材为例,除第七章“密度和浮力”,第八章“压强”,第九章“机械与人”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第十三章中的“生活用电”等内容(约占25%)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较少外,其它内容在高中物理中都得到了深入的学习。例如 “测量”,初中只学习了刻度尺的测量,进入高中后将会学习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千分尺)测量长度,而卡尺、千分尺无论是在测量原理、精度还是操作或读数都比刻度尺要复杂得多(如游标卡尺就有3种,精度为0.1毫米、精度为0.05毫米、精度为0.02毫米等)。 “运动”初中只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引入了速度、平均速度、路程、时间的概念,而高中关于运动要学习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人造卫星、天体的运动)、简楷振动,并全部都进行了定量研究。引入的物理量除了速度、平均速度、路程外,还增加了位移、加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引入了矢量运算(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引入了s—t、v—t、a—t图像,相比之下对学生能力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声现象”初中已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描述、危害和控制。高中增加了机械波(水波、弹簧波、绳波)、电磁波、物质波、波的图像、波长频率、波速、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多普勒效应、超声波、次声波等内容。初中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一个衔接点,高中在此基础上增加的内容并不多,只增加了全反射、光导纤维(光纤通信),但在“近代物理”部分中增加了光谱分析、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电效应等内容。初中“力和运动”是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又一个关键点,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物理增加了大量的内容,如弹力、摩擦力、流体的阻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超重、失重、力学单位制、物体的平衡、力矩、万有引力定律等重要内容。初中物理“功”、 “能”是初、高中物理衔接的第三个关键点。高中物理在初中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很重要的知识点,如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另外还补充了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重要知识。使高中的力学知识更加完整、系统,能够很好的对很多自然现象进行较精确的分析研究。 初中“小粒子与大宇宙”中的“分子动理论”、“内能”、“热机”也是衔接点之一,高中的热学部分是在初中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辐度的深化,在深化了分子动力论、分子力、物理内能的基础上,推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气体的性质等内容。深化了气体压强、温度(温标)等概念。电学部分是衔接的第四个关键点,这些内容在高中全部并入了 “恒定电流” 一章,而且在初中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电阻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多个重要的学生分组实验(这些实验高考反复在考,如2004年理综考试第二卷的第22题就是一个用两只伏特表和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源来测未知电阻的实验题,赋分18分,占总卷物理总分118分的15.3%。):“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金属的电阻率”(要使用螺旋测微器)、“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练习使用示波器”、“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传感器的简单运用”(还不包括选修实验)。“电和磁”是知识衔接的第五个关键点,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增加了安培力、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洛伦兹力、质谱仪、回旋加速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自感现象、日光灯原理、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变压器、电能的输送等内容。另外,增加了有关电场的知识,如库仑定律、静电屏蔽、电势(电压就等于电势之差)、等势面、电容器等有关内容,使高中的电学部分基本能够自成体系,更好的建构了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初中 “信息的传递”内容的基础上,高中增加了电磁振荡、电磁场、电视、雷达、移动电话等内容,使高中学生能够更全面、完整地了解现代科技。初中“能量”,非常简单,而高中阶段的物理教材增加了原子、原子核的相关理论,如原子的结构、玻尔理论、天然放射现象、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电站等内容,并结合环保更深入地谈到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