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数学思维世界里遨游是关于小学学习 - 小学数学学习 - 小学数学综合学习方面的资料,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教学内容,很多数学名师演绎过不同的教学版本,华美而丰盛。笔者最近听到一节一线教师的“圆的认识”,教者巧妙地从学生的画圆工具——圆规着手,教学过程朴实而有余味。
片断一:初试圆规,感悟圆。
师:我们从生活中发现了很多的圆。你能画出一个圆吗?
生1:我沿胶带圈一周可以画一个圆。
生2: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也可以画一个圆。
生3:我可以用圆规画一个圆。
师(展示学生画出的圆与以前的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描述一下,圆与以前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4:以前的图形有角,圆没有角。
生5: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师(出示椭圆):它没有角,也是圆吗?
生6:不是圆。圆是很饱满的。
师(呈现学生类似于椭圆的失败画法):有一个学生用圆规画圆,没有成功,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7:可能针尖没有固定好。
生8;也可能圆规两脚活动了,有长有短就不是圆了。
生9:画圆时要保证长度始终不变。
思考:学生的画圆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沿圆形物体画,二是用圆规画。学生第一次使用圆规,难免失败。教者借机通过反思圆规画圆失败的原因,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圆中心的一点到四周处处相等。利用圆规,我们的眼光不只停留于可以画好圆,进而还能获得对圆的直接感悟,这是使用圆规的第一次超越。
片断二:依托圆规,理解圆。
师: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生:我喜欢用圆规画。
师:为什么?
生:用圆规可以把圆画大,也可以画小些。
师:控制圆的大小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什么?
生:圆的半径。
师:圆规的一脚确定的位置是什么?
生:圆心。
……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圆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别人信服?
生:我们在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始终不变的。
……
思考:圆规不应只是画圆的工具,还是学生理解圆、探究圆的直接载体。教者由圆规引出圆心、半径以及直径的概念并进而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全面理解圆的特征。合理利用对圆规的各部分构件原理的理解,促进对圆的特征的理解,这是使用圆规的第二次超越。
片断三:超越圆规,创造圆。
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了很多的圆。现在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20米的圆。还能用圆规吗?该怎么办呢?
生1:不能用圆规了,因为我们没有两脚之间距离可以达20米的圆规。
生2:我们可以用一根20米的绳子,一个人站着不动,另外一个人拉着绳子跑一圈,就得到这样的圆了。
师(视频呈现):这个方法与圆规画圆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一个人站着不动相当于针尖,确定了圆心,另外一个人拉着绳子就相当于两脚之间的距离,确定了半径。师: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墨子说过:“圆,一中同长也!”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一中,就是一个圆心,同长,就是相同的半径。
师:这是对圆的最朴实的描述,也正是圆规的设计原理,是我们用绳子画圆的依据。
思考:圆规是人们画圆的工具。我们的思维不能被工具所束缚,要让学生跳出既有的圆规,让学生根据圆的特征自己“发明”生活中的“圆规”,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抽象提取出圆的本质。这是使用圆规的第三次超越。
感悟:
1.有效挖掘圆规的教学价值。
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圆规只是一个普通的画圆工具。实际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如何用圆规画好圆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教学价值。本课的精妙之处,在于教者在圆规的三次使用中,引导学生实现了三次思维的超越:
一是从用圆规画好圆到反思什么是圆,变机械操作为理性思考,实现了思维方式上的超越;二是从圆规的工具性到探究圆规本身的原理,从表面现象透视内在本质,实现了价值上的超越;三是从“有形”的圆规到“无形”的圆规,将外部表现转化为内在理解,实现了方法上的超越。在对圆规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审视后,最终得到提升的是学生对于圆的本质的理解。
此课也触动我反思:在我们日常的数学课堂中,是否存在着许多被忽视的课程资源?一个教具、一道习题、一次差错等,都值得我们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去追问:我们还能给学生更多一些吗?我们还能让学生更深入一些吗?我们还能给学生不同的收获吗?
2.用数学思考点亮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要避免情境包装过度。一节课铺陈过于复杂的问题情境,再抽丝剥茧,概括知识结论,势必牵扯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课堂教学的时间终究是有限的,承载太多的教育期望会让数学教学迷失自我的方向。
数学课堂的根本在于,积极引领学生参与数学问题内在本质的思考。本课教者从对圆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远至近,不断制造问题冲突,创设矛盾情境,推动学生的深刻理解。在学生回答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后,立即呈现椭圆形,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圆的表象,再通过对画圆失败的反思、归纳,强化认识。在让学生“证明”同一圆内所有半径相等,教者不只是让学生通过画和量简单的证明,还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在学生熟悉甚至依赖圆规的情况下,提出操场画圆的问题,打破学生的常规思维,迫使学生寻找更合适的方法,一步一步走进圆的世界。
波利亚认为:要把三分之一的努力花在教些基本的数学上,而把三分之二的努力花在培养学生有益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上。精彩的数学课堂不一定非要强调形式如何新颖,内容如何丰满,当教师引领学生在数学思维世界里遨游时,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可以说是有效的、深刻的、灵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