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土》教学设计

《祖国土》教学设计
日期:11-07 20:51:29| 语文教学设计|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祖国土》教学设计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


                          《祖国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通过朗读 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那里比任何地方更能够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出诠释。 那里有一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二、作者介绍: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因其诗歌的非革命性,被苏共领导人斥为“混合着污秽和祷告的荡妇和修女”。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作品被禁止发表。
    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十四行诗,它的前面八行一般是陈述,接下来的四行是答案,最后两行内容转折,点明了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身的主题。
关于英语十四行诗:
又称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押韵方式一般是abab、cdcd、efef、gg。这种诗体的诗节长度适宜,是抒发复杂情感的极好形式。由于它很短,押韵又极严格,因此要求诗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技巧。一般说来,前八行倾向于问题、景况、或事件的陈述,后六行则得出答案,最后的对句常常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阿赫玛托娃的这首诗就属于这种莎士比亚体,它的节奏也是复杂多变的,前八行为抑扬格4-6音步,后六行为抑抑扬格3-4音步。所谓抑扬格(轻重格),是指每个音步第一个音节轻读,第二个音节重读,而抑抑扬格(轻轻重格),是指每个音步第一、二个音节轻读,第三个音节重读,这使原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四、文本研习:
1、诗的前八行写出了一般人对土地的态度,这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 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2、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
-- “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
  3、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 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4、“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中的“不拘礼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不拘礼节的称呼土地为“自己的土地”?
 -- 因为诗人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用“不拘礼节”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
五、本诗总结:
1、作者在诗中赋予了土地怎样的内涵?
--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2、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3、教师小结:
那个时期的苏联知识分子,和他们的祖国一样,经受了坎坷的命运和深重的困难,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许多人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和阿赫玛托娃一样选择了留下,和祖国一起承受厄运。多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苏联著名诗人,也是歌曲《喀秋莎》的词作者伊沙柯夫斯基就在《成群的候鸟在飞翔》一诗中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朗读 《祖国土》,准确表达这首诗的深沉的祖国之爱。
六、板块总结:
1、这个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四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小组讨论)

[1] [2]  下一页


觉得《祖国土》教学设计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 ,语文大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