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和回归初探(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和回归初探(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日期:11-07 20:50:32| 语文新课标|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和回归初探(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标方面的资料,


 【摘要】:语文教学要落实新课程目标,必须要有“语文味”,但是,当前语文课堂却常常出现语文味不足或缺失的现象,产生这种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语文味”走在归家的路上?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一点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 语文味  语言  缺失  激情  回归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他们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具有的一种特色,也是语文课堂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但现在很多课听完后,旁人如果不看课题,根本不知道是上语文课,总让人误以为在上“自习课” “地理课” “政治课”“自然常识课”或“录像欣赏课”。课堂上,教师要么面无表情地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呢,有的恹恹欲睡,有的在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有的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不着边际的话,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激不起半点涟漪。要么标新立异,搞一些脱离文本的综合性的大杂烩课、不伦不类的合作探究课、热火朝天的录像欣赏课等。这节课讨论介绍,那节课自学翻阅,让学生充当所谓的主体,教师只提供几个题目,其余放手给学生,字词句理解让学生自行解决,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课后完成(试问:学生真正能自己解决的有几人,真正能自己完成的有几个?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很少看到教师站在讲台上,而是请学生在上面指指划划,有时羞羞答答,有时嘻嘻哈哈,还美其名曰:“让学生主宰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笔者曾到本县和外县一些兄弟学校去听过课,也跟一些语文同行交流过,结果大同小异。我们觉得眼下新教材使用中,虚的无用的东西渗进课堂太多,实的有价值的东西教给学生太少。说得公正客观一点,某些语文课堂“语文味”变了,它走了调,变了辙,甚至“语文味”没有了。
    那么,造成语文教学“语文味”不足或缺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
㈠、是语文教师自身缺乏激情。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语文味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一个感情丰富的语文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会把自己的情感冲动传递给学生,会用自己新鲜的学识、丰富的情感去解读作者,品味语言,会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滋润学生心灵。
而现阶段,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却是感情内敛,语言干瘪,声调平缓;学生则目若呆鸡,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老师叫累,学生也觉得累。其实这些教师不乏学识,不乏内涵,课堂上也不乏精辟,缺乏的就是激情。一个缺乏激情的语文教师,无法对文本的情感进行再创造,也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并从中受益了。
笔者前几天听过这样一堂语文课,上的是杨绛的《老王》,文章情真意切,真挚感人。教师备课时能紧扣课标,打破常规,从文本的插图入手来画说老王,接着感知全文走近老王,然后合作探究评说老王,最后拓展迁移纪念老王。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些精彩词句也在着力推敲,但学生就是提不起精神,整个课堂好像一滩死水。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教师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情境,没有被文本中的人物感染,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去亲临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场景,听老王说的,看老王做的,师生自然无法开展积极有效的文本对话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有的败笔就在于教师或对所教文本的情感美把握不住,或把握住了也不善于引导学生,而自顾自的“自作多情”。这些都导致语文教学“语文味”的不足或缺失。
    ㈡、是教师曲解了新课标理念,以为新教材必须要有新教法,那些朗读背诵、品词赏句便不是新理念,于是痛快地抛弃许多传统的优秀语文教学法,大刀阔斧地拓展延伸、赏心悦目地亲近媒体。具体表现有二:
1、拓展过度,与综合结缘太深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教学观也得到进一步推崇,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更加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所以,恰到好处的拓展是对现有教材的有益补充和提高,对发展学生的能力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跟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扯进去,一味搞课外延伸,而忽视语文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
如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不把重点放在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上,优美语句的品读上,而用绝大部分时间津津乐道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学习《珍珠鸟》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欣赏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上,而花大半节课时间开设“多元论坛”,设想多种身份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一味搞课外延伸,过度重视学科综合、淡化学科界限的做法,不仅使语文课程“肥人田、荒己园”,还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
2、音像过多,与媒体贴心太近
勿庸置疑,多媒体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教师青睐。特别是 “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然而,集中了过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的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强烈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在欣赏图片与音乐的过程中“日薄西山”,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空间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在多媒体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
有位教师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开门见山简介了作者作品后,便要求学生表演鲁提辖酒楼偶遇金氏父女一事(课前排练),引出“拳打镇关西”的情节,接着便让学生观看电影,故事扣人心弦,学生不断地喊“哇” “哇”,教师应学生要求,把影片一连放了两遍,剩余时间安排学生填写表格,明确鲁提辖那三拳分别打在哪个部位,用哪个比喻来形容。这堂课就这样在学生们震耳欲聋的“鼻子、眼眶、彩帛铺……”的呐喊声中匆匆结束。至于文本中传神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生已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再看上一眼了。

[1] [2]  下一页


觉得新课标下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和回归初探(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新课标   教学论文 课堂 语文 ,语文大全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