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试探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方面的资料,
瓯海区梧田高级中学 王茂坤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同现代文教学应有所不同,教学的重点应落在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欣赏作品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对文言的字词句的理解要作为重点来考虑。先理解字词句,再欣赏作品的思想内涵。所以,文言文的教学不应用教现代文的方法来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应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方法。根据我自己多年的经验体会,文言文教学过程应采用以下的几个步骤来进行。
一、诵读。不论哪一类文言文,在教学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诵读。这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诵读应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应贯穿文言文教学的整个体系。一篇新课文,学生对文中的语言还是陌生的,那么他们就要通过反复地读去理解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音、语义,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章的内容要点,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诵读是教学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步,是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那么具体诵读方法有这么一些。
1、先由老师范读。在开始教新的文言课文时,老师要先范读课文,读课文时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语音的异读破读、重音停顿、节奏韵律、抑扬顿挫的语调……
如《五人墓碑记》,文中对五人的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予以高度地赞扬:“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稍变。”老师在读这些语句时,就要用激昂的语调,饱含激情,充满尊敬和自豪。使人听来感到精神振奋,为我们的先辈为了大义而慷慨就难的那种气节所感叹,为他们的作为平民能“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所折服。在读到“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脱,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这些地方时,感情的基调是轻缓的,而带有轻蔑和讥讽的意味,让我们听来会激起对这些“辱人贱行”感到厌恶和不屑,觉得这些人的可卑又可怜。
因此,范读很重要,范读能使学生更直接更真切的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注意。好的范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磨灭。
2、学生自读。通过老师范读之后,学生已大致清楚课文的感情基调了,那么他们可以自己试着去读全文。这自读不必要求整齐,可以散读,可以尽情地放声去读,可以一边读,一边去理解语音和语义。这自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自己去感受课文,去熟悉文言的语言环境。这自读的时间一定要保证,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读课文。这种读应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有重点地读。这种方法要看具体的课文而定。比如有些课文太长,不一定要读全文的,那么就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时,老师范读一下,或指导学生去反复诵读重点段落。
4、背诵。文言文中有许多的课文或重点段落是要学生背诵的。那么,背诵的这一环节应在大体上熟悉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也可以在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来进行。这要看背诵的内容而定。
二、口译。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接着再口译课文。这口译课文,就是对着文言课文原句,进行口头翻译。要对着全文,从头到尾一句一句地用白话讲出来。如果有哪些句子不好讲的,或没法用白话来讲的,那就去查课文的注解,去查文言文翻译用书。但绝不能看着翻译书来讲。当学生刚接触一些比较艰深的句子,可以先看一下翻译的书,然后一定要抛开翻译书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而且在口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前后连贯通顺。在口译过程中,要明确虚词的用法。尽管经口译出来的句子,没有虚词的解释意义,但要能够听得出是什么语气。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如果按原文的顺序,整句连起来的意思是:“因为我一两天大于你,不要我以为了。”显然这样是讲不通的,我们就要按照现代文的语言习惯,用口头白话来讲,这样就要调整语句顺序,再补充省略成分。那就可以这样来口译了:“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以为这样就不说了。”这样一句,把每一个词的解释都涉及到了,就连“也”的语气也讲出来了,是陈述的语气。
学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对全文进行口译,老师则在课堂上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指点学生该怎么口译文言句子。待学生口译熟练了后,老师再任意选几个句子,让学生口译一下,以便了解他们对语义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步是学生诵读和口译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是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的思想意义、重点难点的理解。具体操作过程可以这样安排:老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精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老师所设计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有针对性,都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问题,寻找答案,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老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首先老师提问学生:从题意可知,师生五人坐在一起是以谁为中心的?由哪里看出来?学生回答:以孔子为中心,从“侍”字可以说明,“侍”是陪侍之意,也就是说其他
四个是学生,陪坐在先生身边,听先生说话。
再接下去问:面对四位陪坐的学生,先生向他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请用原文回答。
学生答:“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又问:先生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对学生有些什么要求?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学生答:要求每人畅所欲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生之所以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个问题,是因为学生们“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缘故。
老师问:为什么学生平日不能“毋吾以”?
学生答:“以我一日长乎尔”,是因为学生认为先生的年纪比他们大一点。
师再问:哪个词表示“比较”之义?
生答:“乎”。
师问:先生提的问题,要四人回答,其实是听听四人的志向是什么。那么从四人的回答中可知,他们的志向各是什么?
生答:子路志向是,在“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情况下,能使老百姓勇敢,而且辨是非之理。冉有志向是:“方六七十……求也为之……可使足民。”公西华志向是: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而曾皙志向则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1] [2] 下一页
觉得
文言文教学试探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