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其得意,令其忘形——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浅见

使其得意,令其忘形——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浅见
日期:02-11 12:26:29| 初中作文教学|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使其得意,令其忘形——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浅见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作文教学方面的资料,



1999年年底,教育部宣布2000年9月入学的高中学生不再使用沿用20年的语文教材,允许各学校自主选择新教材。就这次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负责同志指出,旧的教材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内容上还有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实际教学中又往往把语文当成了“纯工具”,这实际上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背道而驰。
这次语文教材改革,注意了文化熏陶,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标,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
可以说,这次教材改革,提出了语文教育向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实用能力的转移,其意义不亚于中国当局提出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移。
我们实现了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一切在思想领域、意识形态内的工作,语文教育亦是一样。重点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实用能力,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样需要重视,要通过学科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适时、全程的引导。但是,这一切,是要落实在平时,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学校里,而不是落实在高考的试题上面,试图以试题的方向来引导学生、影响学生。
高招,是为高等院校选拔合格的学生,是为国家建设选拔合格的人才。高招,重在选拔,重在考察。
高考作文题目本身带着某种观点,尤其是政治观点,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发散思维,制约了考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某些限制,又暗示、提醒了考生去适应题目的要求,服从题目的方向,从而掩盖了考生的真实思想,考察、选拔在某些层面就会失真。
“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对青年学生尤其重要。但这是在生活、工作中的要求。作为选拔考察考生素质的高考,明明白白地“暗示”考生要如何做,似乎就不妥了。工程招标中,尚且不能把标底透露出去,而我们的作文题却把“标底”透出去了。
余秋雨先生在《十万进士》中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乾隆年间有个考生考前外出游玩,在路边见到过两棵槐树之间一口井这样一种普通的景象,不知怎么就记住了。临到考试,他怨恨自己肚子里典故太少,写出文章来容易被人觉得自己没有学问,便决定杜撰出几个来,灵机一动写出“自两槐夹井以来”,如此等等。他写得那么从容,阅卷的考官紧张了,心想一定是我没读到的典故,为了掩饰,给予佳评,这位考生竟被评为解元。
这个故事,聪明的考生摸透了考官的“标底”,投其所好,信手杜撰,实在是开了讲究用典、讲究学问者一个大玩笑。但能否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高考作文题目,不要刻意地要求什么,不要过分地追求什么,这反而不好。我们可以在文体等等上给学生一定的限制,在发挥上面留以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信马由缰,得其意,忘其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考察学生在信马由缰中的思想方向,得意忘形后的语文素质。这样,我们考察选拔出的考生可能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上更真实一些。
所以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可否改为“你认为年轻人应该丢掉哪一个行囊?谈谈你选择的理由”;或者“你为年轻人出一个主意,说服他,让他接受”。
这样,同样可以实现对考生思想素质的考察,不必现在这样,一看,就非常明白。“以德治国”宣传了多日了嘛,鬼精灵一样的学生,千锤百炼后的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觉得使其得意,令其忘形——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浅见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初中作文教学   高考作文 ,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