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
日期:11-07 20:39:31| 语文新课程|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新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程方面的资料,


周卫鸽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课程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高,是前七次改革无法比拟的。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历史性转变。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次的语文课程改革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要实现这样一种转变,前提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首先必须有一个质的改变。由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呈现出单一、落后、封闭、专制等特点,不仅与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脱节,而且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生活实际相违背,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素养的提高。但是,由于多年的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局面,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挑战。要取得课改的成功,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热情地、高度负责地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努力地转变教学模式,真正用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教师要建立全新的语文观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基础,是工具,这是几十年来人们对语文的普遍认识。诚然,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是客观存在,但是,我们在强调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它的重要内涵——人文性。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语文,也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的熏陶,也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要尊重他们的生命体验,要引导他们从教材中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语文课程还有着鲜明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言说”所能奏效的,它一定要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场所,而不应该是教师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富有活力和创意的课堂上展开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惟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
    二、教师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教学观念的更新,又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和行为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便无从谈起,课程改革便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什么叫教学呢?是不是老师教、学生学就叫教学呢?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活动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你给,你收。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则不学。教完全支配了学,控制了学,学无条件服从教。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样的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要想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是不可想象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沟通,是互动,是交往,是合作,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完全是平等的,应该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求得新的发展;意味着教学的过程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教师在教,同时也在学;学生在学,同时也在教。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教学要重视结论,更要重视过程;要关注学科知识,更要关注人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行动指南。
  三、教师要建立全新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既没有拒绝的权利,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你学,你就得学;想让你怎样学,你就得怎样学;没兴趣,也得学;学得不好,还得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惩罚。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支配和控制之下,没有一点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则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即:(一)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的。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可以随教师随意捏塑。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知识也不能强加给他们。强加,不仅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和抗拒。(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这是别人不能替代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明白任何道理、掌握任何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主地读书、感知,自主地观察、分析、思考,从而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三)学生是责任主体。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看,学生享有特定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教师只有引导他们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而不能随意伤害和剥夺学生的权利。

[1] [2] [3]  下一页


觉得新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新课程   教学 课程 课堂 语文 ,语文大全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