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语文高考试题

1964年语文高考试题
日期:11-07 20:51:07| 高考复习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1964年语文高考试题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方面的资料,






(以100分为满分)

作文题:

读 报 有 感

〔说明〕下面是最近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下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的感想。

关于干菜的故事

今年二月间,俺站领导上派我把支援灾区的干菜运到灾区东明县去。在装车时,发现各车装的数量都不一致,最少的装3000多斤,最多的装4800多斤。我怀疑可能是部分干菜的水分多,湿度大,所以份量重。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和司机一同上车拆件检查,一看,菜很干;重量大的原因是有些干菜包里搀杂着很多地瓜干、杂粮,甚至还有面粉。这些东西显然都是打包的时候临时塞进去的。像这样的“慰问品”差不多每车都有,少的有二三百斤,多的有两千斤左右。后来我到招远县城关、纪山两个公社的收购部门去联系运输干菜的事,知道他们也发现大捆干菜内包有地瓜干或杂粮。春节前,在一次装车时忽然从干菜内掉出来一块10多斤重的猪肉,还有一封慰问信捆在猪肉上。

这些动人的事例,使我想起了24年前家乡闹灾荒的凄惨情景:那年连续八个月未降雨,秋后一粒粮食没收,全村大多数农户缺吃没烧,忍饥挨饿。投机奸商从外地套购了地瓜叶,掺上大量的泥水沙石,到集市上高价出卖。干菜价格飞涨,有钱也买不到粮食。人们无法,拿变卖田产的钱,买冰冻了的地瓜叶充饥。第二年春天,剩下少量麦田,麦苗已经秀穗,再等一个月就可以收割。虽然谁也不舍得卖,可是整天饿得直不起腰,抬不起头,不卖又咋办?这时狠心的地主,将存了多年的霉烂地瓜干和垫仓底的泥沙一起打扫起来,“借”给人们度荒。每“借”40斤,到麦收时就得让他收割一亩小麦。这一年,90%以上的农户被地主害得家破人亡,逃荒到外地讨饭;地主和投机奸商却发了横财。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更加憎恨旧社会,更加热爱新社会。

注意事项:

1.内容必须切题。

2.要分段、标点。

3.字迹要清楚,卷面要整洁,不要写自造的简字。

4.不要用诗歌的形式写。



(以100分为满分)

把下面两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

(一)昔人云:“作大字要如小字,作小字要如大字。”盖谓大字则欲如小字之详细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刊勒之工仍有善展字者。不拘字之大小,皆可递展。其法以刀錾去纸存墨,就灯旁映之。灯愈近则其形愈大。自尺至丈,惟意所定。然后展纸于壁,模勒其影。既小大适中,且不失体势。亦良法也。(占总分50%)

(二)上(指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占总分50%)

1964年试题答案



(一)评分标准

以100分为满分。

第一类 90-100分

内容充实、丰富,有自己的见解;结构完整;语言简洁流畅。

第二类 80-89分

内容充实、具体;条理清楚,段落分明;语言顺畅。

第三类 70-79分

内容比较充实、具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

第四类 60-69分

内容一般;尚有条理;语言基本上通顺,病句不多。

第五类 40-59分

内容贫乏;条理不清楚;病句较多。

第六类 20-39分

内容空洞芜杂;条理紊乱;语言不通顺,病句甚多。

第七类 0-19分

这一类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水平极差,不知所云;(2)不成篇,只写了几句话。

(二)评分标准说明

1.评阅试卷前先抽取若干试卷根据评分标准定出标准卷。评阅试卷时应把评分标准和标准卷结合起来作为评分根据。

2.语文(一)考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的表达能力。如果试卷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方面不相应(例如内容符合第二类,语言符合第四类),应以语言表达为主要根据。

3.有的试卷内容文字都好,但因为写得比较长,时间来不及,没有完篇,此类试卷不宜多扣分。

4.如果发现某些试卷立场观点有严重错误,思想感情极不健康,或是文章严重地不切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扣分或给予不及格分数。此类试卷应提交阅卷委员会审议。

5.标点有严重错误的试卷(全篇无标点;一路逗号到底或一路句号到底;分句之间用句号,完整的复句之后反而用了逗号,等等)酌扣5-10分。

6.错别字较多而且性质比较严重的试卷(例如“派”写作“泒”,“戴”写作“带”,“自力更生”写作“自立更生”)酌扣5-10分。繁体字不算错。

7.标点和错别字两项扣分总和不得超过15分。



评分标准

以100分为满分。

1.译文正确、切合原文的语气、文字通顺流畅者,给满分。

2.译文没有错误,但文字不够通顺者,斟酌情况扣5-10分。

3.词译错一处,扣2分。

4.由于对句法理解得不正确而引起的错误,每一处扣3分。

5.有些词语不译不算错,例如(一)里的“详细曲折”“体格气势”“体势”,(二)里的“衣食有余”“路不拾遗”。

6.只要切合原文,意译也不算错。例如(一)里的“自尺至丈,惟意所定”也可以译为“从一尺到一丈,大小可以随意”。

参考答案

(一)从前人说:“写大字要像写小字,写小字要像写大字。”(这)大概是说(写)大字就得像小字那样的细密曲折,(写)小字得有大字的体格气势。刻字工人现在还有会放大字形的。不管字的大小,都可以逐步放大。方法是用刀子錾子把字挖下来(直译是:“去掉空纸留下墨迹”),拿到灯旁去照。灯越近(照出来的)字形就越大。从一尺到一丈,都可以随你的意思来定。然后把纸铺在墙上,勾出字的影子。(这样)既能大小适当,而且字的体势也不走样儿。(这)也算是一种巧妙的办法。

(二)唐太宗和臣子们议论防止盗贼的事。有人请求太宗加重刑罚来禁盗贼。太宗带笑地说:“老百姓所以去做盗贼,只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婪,(弄得)老百姓饥寒交迫,因此顾不得讲廉耻。我应该去掉奢侈和浪费的行为,减轻劳役和赋税,选用清廉的官吏,使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这样)老百姓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用得着加重刑罚呢?”打这时候起几年之后,天下太平,东西掉在路上也没有人拿,大门也用不着关,商人和旅客也可以在野外露宿。

觉得1964年语文高考试题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高考复习资料   ,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