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坑道视界”,形成智力流动——谈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摆脱“坑道视界”,形成智力流动——谈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日期:11-07 20:50:32|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摆脱“坑道视界”,形成智力流动——谈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内容提要:学生思考问题受惯性思维影响,易陷入“坑道视界”,思维程式化,看问题往往孤立、片面,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看问题,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摆脱“坑道视界”,形成智力流动,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思维  坑道视界  智力流动

    人类已进入着重开发人类智力的时代,国际间的智力竞争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靠“少数卓越成就的人才”保持一国领先地位已一去不复返了。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最大限度、最广泛地开掘所有人的能力。而人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素质,要形成综合素质,就必须要摆脱“坑道视界”的束缚,形成智力流动,才能够形成创造性思维,才能最终形成综合能力。
    学生们苦苦思考某些问题而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坑道视界”的束缚造成的。所谓“坑道视界”,是指长期从事一种学习和工作,只在自我认定的狭窄的思维空间里想主意,而不能开放地、多维度地综合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思维惰性、兴趣狭窄、感觉片面、理解畸形。“坑道视界”致使考虑问题往往程式化,没有形成智力流动,难以产生创新性思维。这样,“坑道视界”成了创见性地解决问题的主要障碍。
    学生在长时间学习某一学科时,习惯于把该学科的一些东西看成是不容置疑的真理,一旦遇到一些新的现象、新的问题,就马上纳入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调动以前的学科知识积累做出系统的解释而形成“坑道视界”。学生由于没有多角度、多维度地看问题,没有将知识进行“融合”形成智力流动,从而陷入了思维误区“坑道视界”。
    对一种事物,学生由于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看问题比较孤立、片面,认识往往单一化、模式化,容易陷入“坑道视界”,难以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去审视。由于各个学科之间、学科内部各知识点之间具有“通融性”,所以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思考,激活思维,才能走出迷雾。
    例如,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二)的作文是一篇关于国民阅读率的材料作文。学生受习惯思维限制,也被材料所束缚,在审题时,有的学生把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下降的原因全都归结到网上阅读率的走高上,有的学生完全归结于客观条件上,写作文时就谈读书的意义或者谈网络的利弊。这就偏离了材料的主题,对网上阅读,不能全盘否定。实际上,这道题立意角度颇多,可以比较图书阅读与网上阅读,也可以探讨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下降的原因,还可以探讨网上阅读率走高的原因等。可以说,这篇作文对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形成智力流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语文学科的语言知识运用题往往融合了多个考点的知识、技能。如,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二)第20题: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在答题时思维需要处于流动状态,把仿写、修辞两个考点结合起来思考。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了跨学科能力的综合和学科知识的渗透,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其中的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包含了几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考试,强调的学习能力已不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尽管各学科在命题时依然遵循各学科的能力要求),而且还包括了综合各学科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这种综合学科的学习能力的考查表现在试卷和试题两方面。一方面,试卷中集合了几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学生在面对和回答问题时,思维处于不断地判断分析问题的归属、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流动状态,而这种思维状态实质上表现和反映了综合运用知识评判、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试卷中有需要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试题,即命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几个学科知识的交叉和综合,学生要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迅速动员和提取有效信息(来自卷面提供的情境、资料,对教科书有关知识的记忆或日常社会生活的积累等),将它们融合为一体,经过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智力流动过程,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摆脱“坑道视界”的束缚,形成智力流动,有创见地去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程太把“课”当成“课”了,各学科比较孤立,所以课堂中就没有思维细胞的流动,而只见“知识积木”的拼拼搭搭。实际上,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要收获的是一颗智慧的果实,而不是一个机械复制的废品。因此,以思维去播种,才会充满活力。师生要用头脑去碰撞头脑,用心灵去感应心灵,进而超越模式,从“小学科”中跳出来,树立“大学科”观念,学会创造,收获智慧。
    思维快乐的过程是首先由思维的阻塞诱发的,是由挖掘疏通的艰难过程诱发的,是疏导后的流动,是第二次的创造性的智力流动,这种酣畅淋漓的智慧生活的体验,只有自己亲身感受,不可言传。因此,教师就是要善于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阻塞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疏导,去激活自己的感觉和思维,真正摆脱“坑道视界”,形成流动的智慧。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突破思维定势,形成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学习的核心任务。教师担负着塑造学生心灵的重任,当然就应该自觉地去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站在智慧的高地上,愉悦的学习,燃烧起对知识的渴求。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就必须首先摆脱“坑道视界”,形成智力流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开拓创新,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打破传统模式,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教学方案,改进方法,使之有利于学生智力流动的形成和发展,在学生心里播下智力流动的种子。这样,经过长时间不懈的努力,才会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一代新人。
 

王宏江


觉得摆脱“坑道视界”,形成智力流动——谈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中学生 创造性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