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

《蒹葭》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
日期:11-07 20:48:53| 语文教学设计|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蒹葭》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一、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二、注释:
1、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2、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3、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4、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5、遡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遡,通“溯”,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   
6、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7、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8、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9、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10、晞(xī):晒。   
11、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12、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13、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14、采采:茂盛的样子。   
15、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16、涘(sì):水边。   
17、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18、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19、之:代“伊人”
三、译文: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四、诗歌赏析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3、诗歌开头前两句的艺术手法叫什么?
叫做“比兴”的艺术手法,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4、诗歌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比兴手法,以对蒹葭的景色描写为起兴,引出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5、“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抒情方式是什么?
用了借事抒情的写法。
6、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7、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1] [2]  下一页


觉得《蒹葭》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 ,语文大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