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一”向“块状”的跨越(苏教版必修)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资源整合攻略之一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毛香菊(13957029337)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的改革到如今已经不仅仅是方法上的改革了,它对教学的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整合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在浙江省第一轮使用已经结束,如何运用好新教材?如何让我们新课程改革收获成效?这是我们在这两年里一直探索着的问题。两年里我们对新教材实施了多种整合方法,其中,在“让单一文选变为块状结构”方面的感受颇深。本文即就此方面的探索实践作个总结和思考,与同时在作新教材整合的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 新课程改革 单一文选 块状结构 整合
一、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具有人文性突出、文本篇目数量大、教学时倡导多种呈现方式等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新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使用新教材过程当中出现许多问题,其中两大问题尤为突出:第一、由于新教材不再和以往教材一样按照知识点、能力点安排结构,不再有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而是以人文主题为统领进行组元,造成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着眼于人文主题进行教学,而忽视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使语文作为工具性的一面未得到体现。第二,绝大部分老师面对内容丰富的新教材,不放过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篇文章从人文精神到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都作赏析,力求点滴不漏。结果每篇都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以上两种情况都不能实现“以提高的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最终目标,是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的。
针对苏教版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重点以新教材由“单一的文选式教材结构改变为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的教材结构” 的特点为突破口,对新教材进行资源整合,让新教材的块状特点及其优点得到充分体现,以提高教材使用的科学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新教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二、整合过程
在整合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开始无论是实施单一文本教学还是多个文本(即块状结构)教学,我们最终都会归结到块状结构的教学当中。因为我们在赏析某个文本时,要对文本进行同类比较、相关延伸以及拓展补充,以求知识的细致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甚至作文教学,我们也尝试用块状结构,因为块状的“厚重”,的确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涵变得丰富而深刻。块状整合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同类成块
新教材把几篇或主题或文体相同或相似的文章(我们暂且称之为“同类文章”)放在了一起,这就方便了我们采取同类比较的教学手段。教学中,同类文章我们就把他们作为一个“块”,其中共同的东西只需作一次重点讲析,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放在分析它们的不同点上,这样既可以全面掌握这“块”的基本知识,又可以进行一种深化,避免重复和单调,提高教学效率。同类文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
第一,同主题对比。如必修三的第一专题的前三篇文章《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就是主题同类的文章,主题都是爱国的,我们施行了比较教学,师生共同对重点文本进行细致而深刻的研究。在肯定它们主题相同后,找出他们的不同写法。如角度不同,运用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不尽相同。《祖国山川颂》是全景式地描写和铺陈。从山川自然到历史文化,由物到人,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重彩浓墨的把祖国的美好表现出来的。《长江三峡》从三个峡的各自的特点落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祖国的河山之美。《肖邦故园》则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的描绘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主题的体现水到渠成。
第二,同题材对比。《品质》和《老王》都是反应下层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这一小“块”我们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比较教学,比较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格斯拉和老王两位老人形象的异同,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比较两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通过对两文的语言细致的分析比较,深入地挖掘这两个人物及其相似的美好品质,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第三,同体裁对比。同题材的文本风格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同样是诗歌,杜甫和李白的有何不同?同样是戏剧,《长亭送别》和《罗密欧和朱丽叶》有什么不同?同一体裁的文章由于表达方式或侧重点不同,它们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如“序言”类的课文: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写美景,写乐事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作者用简约的笔墨描写出集会时的情景;《滕王阁序》用墨如泼,写出人间万千气象,《兰亭集序》笔调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风。(二)悲时运,感人生。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毕至的群贤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乐极而悲甚。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表达对生命的留恋。造成如此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
第四,同表现手法对比。同样是抒情味很浓郁的叙事散文,《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两文在传情方法上有异有同。首先,比较两文传情手法的异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叙事传情,不同的是:除叙事抒情外,《项脊轩志》主要运用状物传情。其次,传情语言的异同 。两文在语言上各有特色。《陈情表》在语言上有如下特点:善用排偶句式,多用四字骈句,骈散相间,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项脊轩志》语言温润质朴,善于运用叠字增情。
对由各种各样的对比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块”的学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充实了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相关成片
相关成片,也叫以点带面或串珠子法,通过一篇重点课文或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串出一大片相关的文本,适时拓展,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知识“片”。这个片也应该是立体的,所以其实也是一个“块”。
[1] [2] 下一页
觉得
由“单一”向“块状”的跨越(苏教版必修)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