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荀子》(之四)(备课资料)

说说《荀子》(之四)(备课资料)
日期:11-07 20:41:08| 语文备课|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说说《荀子》(之四)(备课资料)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方面的资料,


 四
 
下面我们谈一谈荀子的性命论。
     这个问题在孔子、孟子那里就已被提到。当时,天下人都在谈论“性”,问题的焦点是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如果想要谈性命论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当时其他人物的观点:第一就是告子,他认为性无善无恶,就像水,生出来就是这样。它往东流,往西流,那都是由后天决定的,生下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思孟学派认为性本善。孟子——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讲性善的。《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我这里为了说明荀子的性恶和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必要把孟子的性善论的来源给大家说一下:
第一,我们知道孟子主张,包括思孟学派是相信天命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虽然没有提到天命,但是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有一个超越于人类之上的天地的存在。从天命的角度来说,如果承认有天地的存在,而且它主宰着人间的事物,那么他会选择贤人,他选择很多人,比如说他能“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因此孟子还是主张有天的存在的。所以说,孟子和思孟学派首先认为人间的天命来自于天,既然人间的天命来自于天,又加上我刚讲的天德说,天是公平的,我们现在有时候遇上事的时候,就会说“天哪”,来感叹天的不公平。那么他认为天是公平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理的话,命是哪里来的?天来的。性是哪来的?性是从命里出来的。我下面引的这句话是出土竹简里的观点:说人的性是从命里出来的,而命是从天降下来的。“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很清楚了,这就是他们的逻辑。人的命是天给的,那么人的性是命里来的,所以说人的性肯定要跟命和天是一体的,是同一结构的。天当然是“皇天授命,惟德是辅”。所以,儒家说的性首先是要强调它的道德性,因此孟子认为,人的本性跟天命、跟天性或者是跟天是同构的。所以说人的本性是善,天不可能是坏的,天是好的,天是善、是公平的,是道德的化身。所以说皇天只会把命授予给那些性善的人,有善良的道德感的人。性善论的逻辑起源是这样来的。
第二点孟子出生在战国中期,当时天下也有纷争,但是相对来说局势比较稳定。这就相当于我们毛泽东讲的“战略相持阶段”,几个大国相互攻打,有胜也有负,胜负并没有完全看清楚,因此他就认为天下总的来说还算和平,社会之间的秩序相对稳定。因此,社会治安好的时候,大家发现人都很善良,且不说能不能达到路无拾遗、夜不闭户。后来,天下大乱,学者又发现人怎么都这么恶。因为孟子生活的时代跟荀子生活的时代是不一样的,所以荀子认为人性有恶的一面。
第三点孟子说的性,是一种理想的性,人之初的性都是善良的,所以说人变坏了那都是后来改的,这都是他的观点。但是,现在来看,人是善的还是恶的,大家都各有各的观点。到了荀子时候,他提出了性恶论,两个人争论了以后,大家都明白性分善恶。董仲舒、扬雄就这么认为,他们就认为性是分善恶的。这样的话就能看出性在不同学者眼中,第一个内容不同,第二个要点不一样,性无善恶是人的本性,人生下来的那一段时间内根本看不出来,小孩呱呱坠地,你说他是恶的还是善的,我们现在说小孩是一张白纸,你把他放在什么环境中长大他就是什么样的人。从这个角度看性无善恶,孟子讲人的先天道德是善的,人有四端、四心,所以这四心产生了性善,任何人都有性善的一面和性恶的一面,所以说他这个角度强调道德性,而先天道德性带有理想色彩。董仲舒与扬雄说的性分善恶,看到的是我们现在的人,看到的是成熟以后的人。这个性是后天所养成的性格,所以有的时候过分强调性善还是性恶,非要给“性”下一个结论。然而,实际上说的完全不是同一层面的结论。我们看一下荀子为什么说人性是恶的。
他的第一个观点“性乃天就,饥欲饱,寒欲暖,理好愉佚,生而好利性无”。例如,一个人,我们先不说他生下来瞬间是怎么样,也不说理想中应该是善良的。而是看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他有这样的特点,任何人都是如此:饥饿了就要吃饱饭,冷了就追求温暖,生来好偷懒,下雨了就睡吧。本来明天早上要听报告,下那么大的雨就不去了,透个懒而且生而好利。
他又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性是天造就的,而情是性的本质。荀子说了今之人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累了要休息,困了要睡觉,这就是人的本性。下面还讲了很多,人的人情都是这样的,穿衣服想穿漂亮的衣服,吃饭想吃一些味道好的,走路尽量想坐好的车。最初,光脚丫子的时候,理想是有一双鞋;有了鞋以后,想有一双好鞋;有一双好鞋以后,还想有一辆自行车;有了自行车以后,还想太累了,坐公交车吧;有公交车以后,还想挤的多不方便,自己开车吧;后来时间一长,开车也不方便,找个人给我开车吧。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欲望,且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荀子看到的人是现实的人,这一点不是先天的道德性所能决定的。所以说他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性恶里说,目好色,眼睛喜欢看漂亮的东西,年轻的人叫养眼。耳好声,耳朵好听美好的声音。口好味,吃饭的时候光盐不行,还得放点油和味精。心好利,任何人都有这个特点。所以他说恶是先天的,人生来就是这样的,人生来就有欲望,只要有欲望就有恶的一面。孟子说的善,不是生来就这样的,而恶才是人的本性,善只不过是人为修饰的结果。既然人性都有这么一些弱点,所以说有的人变得善良是靠后天的教育,靠后天的培养,靠礼的引导,靠乐的合同,靠法的制约。
要使人心向善就要靠教育引导和培养,因此荀子的第一篇讲的是劝学,你必须不断的学习,必须不断修身,必须不断进取,这个过程叫做趋善以教。随即导之以礼,礼在儒家思想中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伦理、道德规范、教育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性命论认为人性既然是恶的,但是人性为恶的是它的前提,但它并不是说人性本恶。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落脚点落在“本”上,荀子虽然说人是恶的,但是他否认人性本恶。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性恶论跟孔子的人性本善是没有矛盾的。因为他说的是后天的,而孟子说的是先天的。他说人是有恶的方面,却不认为其永远都是恶的。开始人性是恶的,但是后来经过教义教化,变得那么向善,这叫做非终,人不是终身为恶的。而且社会上的人“非全非同”,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性恶的,有的时候,我们说还是好人多,有的时候,我们又说恶人太多了,所以这一点跟荀子的说法是一样的。“非全”是讲不是全部都是恶的,“非同”是讲大家不都是恶的,或者大家都是善的。人跟人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善的东西多一些,有的人恶的东西多一些。这就是他的性恶论:人非人性本恶亦非人性皆恶。

[1] [2] [3]  下一页


觉得说说《荀子》(之四)(备课资料)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备课   资料 ,语文大全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