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民族性不可忽视民族精神的传承

语文教学的民族性不可忽视民族精神的传承
日期:11-07 20:41:08|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语文教学的民族性不可忽视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山东省苍山一中  李梦桃

摘要:

本文抓住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特点,教学目的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濡养民族性情,塑造民族精神”为主的决策,通过文学作品与人的精神塑造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汉语文中文学作品与民族精神水乳jiao融的关系,明确了语文教学民族性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即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证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点拨与设计在民族精神传承这一环节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以传承民族精神以为己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但传授语文知识,同时还注意培养一个个有民族气性的中国人,作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中的精神,尤其是民族精神挖掘出来、传承下去,应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的结论。



关键词:  文学作品与民族精神  读书与精神吸纳  教学设计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题记:



根系昨天的,唯有语言。当一切都行将被汹涌的主流文明无情地整容,当一切地貌、器具、习俗、制度、观念对现代化的抗拒都力不从心的时候,唯有语言可以从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成为民族最后的指纹,最后的遗产。

语言也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别的什么,都承载着和沉淀着人的经验,人的思维和情感,推动了人脑的发育和进化,完成了人群的联系和组织,使人具有人性。作为先民的遗赠,语言守护着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可能,也担当着人类文化共同性的可能,使人们得以在差别中融合,在交汇中殊行。

——韩少功 

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长。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主体精神培育,就是构筑语言学习者的精神主体、精神经验本身。

——乔姆斯基

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培植。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

母语的学习过程(语文教育的过程),是语言学习者的精神生长、精神培育的过程,是形成主体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人被文化塑造的过程。

——韩军

语文课是一种精神的奠基课。 

              ——严凌君

             







语文教学的民族性是个耐人寻味、值得深思的话题。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先要明确什么是“语文”?对此,历来有“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之争,虽然说法不一,但殊途同归,在教学内容上两者却都能达成共识,即:既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也进行文学文化的熏陶浸染。只是在“文学”这一内容是归属于语言还是独立于语言之外有不同看法而已。

其次,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被各级中学奉为教学圭臬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已明确作了如下规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语文教学”,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概括其任务无非就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濡养民族性情,塑造民族精神。”

因此,在“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大纲》特别指出:

“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有人说:“语文的精华在文学。”在教材的编排中,特别选入了约占课文百分之六十比重的具有典范性,同时又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并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提示:

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此中“理解”决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层面上的“懂得”“知道”,而应是“深入其内里,解悟浸染其中,并能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迁移同化。

此中“感受”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觉领受”,而是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的熏陶浸染。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与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对话的过程,就是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过程。每一篇或悲壮或凄婉或幽美或狂放或深沉或旷达或诙谐的文学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个或玲珑剔透或壮志满怀或忧国忧民怀瑾握玉或愤世嫉俗清高拔群的极富民族血性和文化素养的活生生的大写的人。每一篇文章都是他们的灵魂与精神的写照,是他们或幽微或伟岸或正直或无私的美丽心灵的艺术释放。有语云:“文如其人。”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把读书与做人联系在一起,读其文则能识其人,学其文则亦学其人。还有人说:“人就是他所吃的。”当然不是说吃什么补什么,而是指一种“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吸纳,吸纳什么精神就是有什么精神的人。在对文学作品一遍又一遍的涵咏讽诵中,你能分得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是精神思想的浸染濡养呢? 

但这是不是说语文教学中其民族性是极自然而然的无须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觉完成接受的呢?决不是的。这就象都做印刷工人,有人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会从那些印刷品中有所收获终有建树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而同为印刷工人,有人只把它当作一项工作,终生只能做印刷工一样。《大纲》中“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也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这项要求,其中的“善于引导”是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钻研探讨的。这也标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受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传承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1] [2]  下一页


觉得语文教学的民族性不可忽视民族精神的传承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教学 民族 语文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