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定位及其教学策略的探讨(教学论文)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方面的资料,
惠东县平山中学 曾宪林
[关键词] 自主、合作、探究,本质定位,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本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进行了定位,并就“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实施的问题进行了策略上的探讨。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反映了我国要求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要培养既能探索创造又能和谐合作的人才这个重大问题,其意义在此不必赘述。问题是现在有许多老师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识还很模糊,做法值得商榷。如何正确认识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厘清一些错误认识,更正一些不当做法,这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如何引向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当前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就这个问题从本质定位和教学策略两方面来谈谈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定位
1、“自主、合作、探究”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从“学生学习”这个角度来定位的。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些老师要么认识还很模糊,要么还没有转变观念,把“自主、合作、探究”误认为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仅仅考虑“如何教”,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用上它,而不是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出发来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去达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探求规律,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以及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起探究的精神这些目的,再加上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好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原则,以致形成为“自主、合作、探究”而“自主、合作、探究”的现象,教学形式倒是不少,热闹倒是热闹,但总给人以“实在不足,浮夸有余”的感觉,语文课缺少“语文味”。
既然是一种学习方式,当然要从学生“如何学”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更能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来考虑。所以,师生在课内外的一切教学活动包括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均应以此为出发点来考虑。
2、“自主、合作、探究”是既独立又互为关联的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以前一个层面为前提,它可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而不是一次到位或纯为重复的过程。
“自主”的内涵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调控性。语言、语文常识(如文学常识、概念等)以及运用其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的感悟,需要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积累和能力,这必定要靠学生的主动、独立的学习才能完成。在主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必须根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环境随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以更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合作”的内涵包括协调性、互动性、包容性。“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合作是相对于“分工”来说的,合作的对象可以是共同的学习任务,也可以是共同的学习任务之下不同的更细化的小任务,谁谁完成什么任务,这里面就有一个“协调性”的问题。举个例来说,“预习课文”是学生共同的学习任务,也可分工:谁负责作家介绍,谁负责生字读音,谁负责词语含义,这里就要协调好。分工之后,又是个自主学习阶段,各自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自然要“合”,这里面就有一个“互动性”的问题。在“合议”之时,答案、看法可能不一样(如对一篇文章主旨的把握),这里就要求有一颗“包容心”。
“探究”的内涵包括问题性、价值性、开放性,兼具独立性和合作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探究”有9处之多,其中说到“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的对象自然是问题,并且是有价值的问题,有些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的问题不具探究性。探究的结果或答案可能不一,并且可能都有见地,这就是探究的开放性。可独立探究也可合作探究,这就是探究的独立性和合作性。
“合作”是以“自主”(或分工)为前提的,“探究”又是以“自主”“合作”为前题的,没有“自主”,谈不上“合作”,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就不能深入或根本就不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还可能不是一步到位的,还可能是“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再自主、在合作、再探究”的循环往复的而不是纯为重复的过程。
另外,“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唯一和全部。并不是每篇课文、每一节课都要“自主、合作、探究”,一切皆应“因才施教”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的一个理念,继承了优良传统)。
再者,扩展不完全是探究。扩展往往是同一层面上的问题,而探究往往是更为深入的层面。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实施策略
(一)、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自主、合作、探究”。可从宏观上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与微观上个人未来发展与理想实现的需要来谈。
(二)、培养兴趣,激发欲望。“自主、合作、探究”的实施关键在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努力强化自己的多方面的积累,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尝试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与需求,通过有效的组织,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语文课文文质兼美,设计新颖,本身就为培养兴趣,激发欲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并读懂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提高语文素养,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分角色、竞赛、现代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自主学习。这个环节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如何学”,也可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什么,如何学”,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充分利用资料、网络、自身的他人的知识资源,挖掘思维原动力,尝试解决问题。如阅读一篇文章,教师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充分地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语文课程标准》),品味语言文字。这个环节在实践中应处理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1、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注重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培养,加强个别辅导;2、注重学法指导,如圈划批注与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运其才智",主动阅读、主动求解;3、不排除小组内的合作,如分工合作查字典词典、或分工合作解决不具探究价值或不必探究的思考题。具体到某个问题是自主还是合作或者兼而用之,这是没有定式的。
[1] [2] 下一页
觉得
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定位及其教学策略的探讨(教学论文)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