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看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看教师观念的转变
日期:04-30 21:30:09| 农村幼儿园教育|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从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看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关于幼儿园管理 - 农村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资料,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本着这一目的,我园近二年积极开展了音乐教育的研究工作。依据《规程》精神,以发挥幼儿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从“兴趣、感受、表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根本转变。

一.变教师的“传授”为主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

    我园以往的音乐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设计教育活动、组织教育过程中,不是以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不考虑幼儿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灌输,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代替孩子说,代替孩子做,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变孩子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带着这一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规程》及有关教育理论。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的自己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形式的成绩,反对勉强儿童去机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我们还聘请有关专家来园作音乐教学辅导

报告、指导实践活动等。教师们带着新的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大家在实践中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幼儿步入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但目前状况是幼儿在听音乐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让孩子能做到“留神地听”“主动地听”呢?为了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需要,教师们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故事悬念听,看着画面听,听不出没关系,再听一遍,并不断激励、表扬孩子长了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水箱流水声、汽车喇叭声、雨声、走路声……)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中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轻柔的”“跳跃的”音乐,能区分速度、力度、节奏的不同变化。大班孩子除了能区分以上变化外,还能听出音乐情绪、风格的明显差异、听出乐段、乐句的重复和变化。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再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通过研讨,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如,大班在上音乐游戏“小老鼠上灯台”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讨论小老鼠的音乐形象,并集体创作、设计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等不同情绪不同形象的动作,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幼儿从被动的接纳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增,创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如,小班在上音乐活动“我的朋友”时,教师大胆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尝试学习“找朋友”的舞蹈动作,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孩子确实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只有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才能更好地获得发展。

二.变单一

的“技能训练”为注重“音乐审美”教育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教师往往很重视技能训练,在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时,也往往是单一的技能目标,如“学会唱×歌”“学会跳×舞”,只要孩子会唱会跳了,就认为目的达到了。如果没学会,就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直到学会为止。近年来,这种状况尽管有所改变,但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以学习技能为主。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技术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核心说道: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以上理论说明了音乐审美教育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然,学习技能与音乐审美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都是为了完成终极目标—学前儿童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关键是对孩子音乐技能的培养必须要通过音乐审美实践来完成。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孩子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正确的理论为教师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她们积极探索,共同研究,怎样让幼儿去发现感受音乐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怎样去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创造音乐中的美。在上音乐活动“鸭子上桥”时,大班老师尝试让幼儿自己去倾听、体验乐曲的风格及快慢不同的节奏变化。当教师引导幼儿仔细倾听音乐前奏想象小鸭子在干什么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小鸭子在轻轻地理羽毛”,“小鸭子在河里与小伙伴一起翻跟斗、做游戏呢”,“小鸭子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泳”,音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变成了美丽多彩的画面。当老师问道:“你怎么知道小鸭子在河里翻跟斗呢?”孩子回答:“因为这音乐听上去是很轻快活泼的,所以小鸭子一定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中班在上音乐活动“洒水车”时,当孩子的韵律动作与乐曲节奏不合拍时,老师只在旁边引导:“我们的小脚是两只车轮,洒水车怎样才能开得又快又稳呢?”当孩子明白“车轮”必须合着音乐才能开稳时,他们就主动地倾听音乐,体验自身对音乐的反应,并把获得的体验感受尽情地表现出来。音乐实践活动使教师们认识到:孩子只有全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用整个身心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情绪变化的节律,其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才可能是精确的、生动的,才能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

三.变不重视教材研究为既研究教材教法、又研究教育对象

音乐教育研究使老师们尝到了甜头,在实践研讨的过程中,她们也越来越感到研究教材、把握目标的重要性。为此专门进行了

教材分析的研讨活动。

《一》活动目标的把握

    以往教师们在制定目标时,总是重复三步曲,理解—学会—表演,着眼点仍是技能。现在制定目标,除了考虑必须要学习的音乐知识技能外,还考虑到儿童应通过新的活动在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方面获得哪些有益的经验。如小班音乐教材“找朋友”, 以前的目标:(1)理解歌曲内容,初步学会歌曲;(2)初步学会“找朋友”的基本动作。现在的目标:(1)熟悉感受乐曲的愉快情绪及乐曲的节奏;(2)在老师的引导下,愉快地唱唱跳跳、学着和同伴交流情感。在新的目标中,对孩子感受力、节奏感、审美情趣、表现力、社会性的培养都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了。

 二》既研究教材教法,又研究教育对象

       幼儿园教师往往不太重视教材分析,拿到一个教材,不太去细细分析教材的内涵,教材的处理,教材的重难点,也较少去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研讨活动后,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把握目标、分析教材、找准重难点是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教研组内掀起了研究教材、研究幼儿的热潮。如,在研究小班教材“小兵”时,教师将孩子原有基础与新活动提出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考虑,认为幼儿对“小兵”已有初步的感性经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及表演小兵形象还是游刃有余的。于是就大胆尝试让孩子“跳一跳去摘果子”,在活动中创设游戏环境,引导孩子创造出各种不同于他人的小兵动作。在这种考虑之下设计出来的活动,不但可以使儿童在新的游戏中获得许多快乐,而且还可以使儿童在迁移运用原有音乐和非音乐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听辨、思维、想象、创造性表现等方面的锻炼。

《三》正确把握“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关系

      “

教师主导、幼儿主体”这句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育活动应有的正确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向着既定目标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但教师不能代替儿童实践,也不能代替儿童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如何把握教师主导与幼儿主动的比例、尺度有所困惑。通过实践研讨,大家认识到,再实施活动时,教师应灵活地随时根据儿童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当儿童表现出可以独立进行活动时,教师应减少参与和指导,当儿童表现出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增加参与和指导。

    二年多的音乐教育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但孩子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具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着的个体,他们的心理活动、他们的种种需要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去观察、了解、研究……。在幼儿这一群体中,因家庭、社会环境影响的不同,又有着很大的差异,也有待于教师去探索、研究灵活多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而

(1] (2] 下一页



觉得从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看教师观念的转变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农村幼儿园教育   ,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农村幼儿园管理,农村幼儿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