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鸿门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日期:11-07 20:51:29| 语文教学设计|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鸿门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


                       leixiang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2.掌握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
  德育目标
  1.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才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已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诗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板书文题)
  
二、课前预习检查
    1.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照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
    飨(xiǎnɡ) 卮(zhī) 俎(zǔ) 玦(jué) 瞋(chēn) 杓(sháo) 戮(lù) 鲰(zōu) 跽(jì) 彘(zhì) 啖(dàn) 眦(zì)
  异读字: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阳间行(jiàn)
  
  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四 课内探究
  1.请三位同学分片断讲述鸿门宴的故事经过
  2.然后请大家指出讲述是否有误,把错误之处纠正过来,把遗漏的重要情节补充出来
  3.请大家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各个情节
  明确(多媒体显示)
  (开端) 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发展) 项伯夜访 张良献计 刘项约婚 项伯游说
  (高潮) 刘邦请罪 项王留饮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结局) 刘邦逃席 张良留谢 无伤被诛 
  五、拓展训练
  1.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2.归纳本文使用率较高的几个重点词语的用法,如请、去、幸、谢、因、为。
  3.找出本文出现的实词活用和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设计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对事业成败的影响。了解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
  
一、选四位同学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朗读课文,抽查他们断句及正音情况
  
二、课内探究
 1.提问:“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实,人们一提起它,想到的不是揖让进退、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那么,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选一学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即: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选一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座次图。出于对“东向”“南向”“北向”“西向”的错误理解,学生可能画出如下图表:
  其他同学质疑:古汉语中“东向”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不是方位名词“东向”,而是“面朝东”之意。
  明确: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1] [2] [3]  下一页


觉得鸿门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教学设计   鸿门宴 教学 ,语文大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