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
日期:11-07 20:50:32| 语文教学设计|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



--------------------------------------------------------------------------------

新编语文教材参考

订阅资料邮件加入取消
 
 
站内栏目搜索  
 
金传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模式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理论的确立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支架式教学。二.抛锚式教学。三.随机进入教学。  
无论哪一种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及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我们得到许多启示。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意义的建构(理解)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笔者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现就其中的案例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之前,曾先行研究了大量《故乡》一文的资料,抓住了此文运用对比进行写作的特色。教此文时,我学习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了解了它的一些基本内容。于是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因为,对比可以看作是《故乡》一文的基本概念建构。 
在教课之前,我拟定了此课的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2. 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3.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在小说末尾对故乡寄予的深沉的希望。 
围绕这一目的我们设计了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把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了两方面六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在公布了问题之后,请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主要是从六个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的问题。 
2. 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 
3. 教学设计的过程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时,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启发不了学生,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无从下手。 
4. 六个故事的对比度相当高,这样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当我们在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时,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结果来。从而印证了我们的设计的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课时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网络学习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此文对比艺术的理解,由于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教学手段,部分学生的电脑操作不是十分熟练等原因,教学的实际效果不一定很好(并不影响对原文理解)。但即使如此,学生对此文的理解还是基本保证了的。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核心是,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记念刘和珍君》以其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刻性,高超的艺术价值七十多年来吸引着海内外读者,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人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如文章一开头就是有人请写文章,实际又没写;想写又无从写;一会儿是痛彻心扉,一会儿是出离愤怒,就好象高空里的秋千,荡来荡去,不单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要理顺这头乱麻也不容易。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因为学生对于人物的故事总是感兴趣的。而主人公刘和珍的事迹在文中是一个重点,又容易把握。于是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文章是纪念刘和珍的,那么,刘和珍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这些事迹。 
2.既然作者相当看重这篇文章,寄予了深厚的情感,那么除了刘和珍的平凡之外,还应当有他的伟大之处。请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 
3.既然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搞清楚这种情感是什么。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厚感情。 
以上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到遗憾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于是得出以下结论: 

[1] [2] [3]  下一页


觉得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 课堂 语文 ,语文大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