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谭嗣同》的教学

漫议《谭嗣同》的教学
日期:11-07 20:50:32|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漫议《谭嗣同》的教学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赵芳远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充满悲壮色彩的杰出人物。他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不畏艰险的一腔浩然正气充塞天地;他那为了“变法而流血”“清自嗣同始”的掷地作金石声的豪迈语言响彻九霄;他那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彪炳汗青,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了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梁启超写的《谭嗣同传》,这实在是一份难得的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备课,现将我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一、关于本文的出处。

本文是梁启超写的《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节录。原文最初刊登在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公元1899年1月22日)出版的《清议报》(梁启超亡命日本时主办)第四册上。时距谭等遇害四个月。后收在《饮冰室合集》中。原文连“论”在内共分9个白然段。课本上节录的是3—6段。

二、与本文有关的时代背景。

①清末,那拉氏专权,政治极端腐败黑暗。她为了给自己庆六十大寿,把练北洋海军的经费挪用于大修颐和园。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日本向清廷开战,清军大败,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量割地赔款,以求苟安。

②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他们出于忠君、爱国的思想,力主变法维新,求强图存。康曾多次上书光绪皇帝,阐述自己的主张。甲午败后,更联合在京应试的千余名举子,“公车”上书,造成一定的声势。

③光绪皇帝为巩固和加强扩大自己的君权,以及避免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同意变法。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诏定国是,推行新政。到当年八初六日(9月21日),太后重新“训政”,仅103天的维新运动就以失败告终。这一事件,史称“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

④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他父亲谭继询是湖北巡抚),青年时游历了近半个中国,博览群书,接受了儒学、墨学、佛学以及基督教义等各种复杂的思想,但救亡图存、报效国家是它的基调。前此一年,他在湖南力倡新政,很有声望,因此被荐进京,成为变法骨干。政变发生,康梁逃亡,他岿然不避,以身殉道。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和那个时代先进人物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

三、节选部分内容简析:

节选的这部分包括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谭嗣同被召进京,受到重用,以及“军机四卿”的作用。“扶病入觐”表现了他对新政的积极态度。“奏对称旨”,说明他的观点同皇帝的想法一致,这是他受重用的基础。“超擢”,果然被破格提拔。这一方面表明光绪帝推行新政的急切心情,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谭嗣同的才干。“实宰相之职也,夹注的这一句,表明他们职务的重要性。接着用追述句,对比说明四卿入军机后的作用。由于他们,使光绪帝与变法领袖康有为交换意见更较前迅速、及时,正面的效果是皇帝“锐意欲行大改革矣”;反面的效果是“西后及贼臣忌益甚”,表现了矛盾双方斗争日益尖锐化,激烈化。末一句“未及十日而变已起”,是这种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且引起下文。

| 第二段,有三层意思:

从开头到“益知西后与帝不相容矣”为第一层。先补写一句对“皇上无权、西后阻挠”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谭嗣同起初尚不相信,表现出他政治上的单纯和心地的善良。但很快就通过事实了解到真情,反映出他认识的逐步深化。:

第二层由“二十九日”到“初二日复召见”。写在斗争进一步激烈化的情况下,皇帝采用谭的建议,恩结袁世凯。传出“衣带诏”,“朕位几不保”让臣下“速设法筹救”等语,反映出这个傀儡皇帝多么可怜:他岂止是“无权”,时时都有“无位”、“无命”的危险。“捧诏恸哭”写出了他们对皇上的忠诚、关切以及理想面临破灭危险的痛苦,也表现了文官的无势与无能。因此才找武官求助。一惯搞投机,表面上“力主变法”的袁世凯,被荐给皇帝作“缓急时或可救助”的依靠对象。初一日,召见“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反映出情势的紧迫、皇帝的焦急,矛盾斗争的激化。这一层表现了谭对皇帝的忠诚。对变法的热诚及皇帝对谭的信用。

以上两层略写。

第三层由 “初三日夕”到段末。详写谭与袁的会见经过,重点写两个人的对话,也插写二人的关键动作和神态。这一层是本文的重点,人物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突出。详见下面的评点。

第三段写谭嗣同不避斧钺、视死如归、决心以身殉道唤起国人的光辉表现。他劝同志出走“以图将来”,白己却“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确实是个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铁铮铮的硬汉子。托付书稿表现他坚信自己主张的正确,愿把学说留给后人以扩大影响。在危急万分的情势下,仍然想“谋救皇上”,其忠可悲,

其志可嘉,其情可悯。他坚决拒绝别人的苦劝,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末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掷地作金石声的铿锵语言,动天地而泣鬼神,为山河增色、为民族增光。谭翻同的名字将永近彪炳史册、光耀千古!

第四段写谭嗣同壮烈献身的经过。“春秋三十有三”。正是英年有为的时候,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观者万人”,表明“六君子”就义影响之大。“君慷慨神气不少变”,再次突出他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时的镇定勇敢,“呜呼,烈矣!”作者难以抑制自己强烈的痛惜赞颂之情,也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这四大段文字,记叙了谭嗣同入京参与新政及被捕遇难的经过,赞扬了他为挽救国家危亡而慷概献身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四、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原文评点(方括号中为评点文字,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初三日夕,〔傍晚,天尚不太黑〕,君径造〔勇往直前。不避后党耳目。情况急迫,不怕险恶,身入虎穴〕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单刀直入。显示了谭的性格直爽、胸怀坦白、光明磊落。但也暴露了他政治上的幼稚,阅历太浅、不懂斗争策略〕:“君谓皇上何如人也?”〔试探对方是否“同志”。但问话未免迂阔:这问题当时谁敢不从正面回答?〕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回答得体。尽管言不由衷,却符合了谭的需要〕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以“谋阴”称对方举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君知之乎?” 〔第二句问话就直接实质性问题,焦虑急迫之情可以想见〕袁曰:“然,固有所闻。”〔他在天津小站练兵,又是高级将领,此问题难以否认,不能回避。但答话仅此一语,并未表态,倒反有等待下文,试探对方的意思〕君乃直出密诏示之〔对人信任的太快、太深、太诚了!此君的坦率性格、磊落态度,太可爱也太可悲了〕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救圣主即救新政,救国家〕,惟在足下,〔天下安危,系于一身〕,足下欲救则救之!”〔假设出第一种情况,话尚未完,是商量,不是恳求〕又以手自抚其颈〔慷慨激昂之态如在目前。读至此,使人联想到荆轲刺秦王前见樊于期的那个场面〕曰:“苟不欲救,〔假设出另一种相反的情况〕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誓与新政共存亡,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可惜不幸而言中了!〕可以得富贵也”〔这是反激法,此法对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往往有效,可惜面对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 〕

[1] [2] [3]  下一页


觉得漫议《谭嗣同》的教学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谭嗣同 教学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