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闪现人性光彩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真正的教育,能把人引向光明,而新课程是一种“唤醒”教育。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始终是一部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的宗教幻想;从挣脱中世纪的精神枷锁的人文主义运动到当代文明准则的确立,无一不是人类唤醒主体意识、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和决定性的。
中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给成长中的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文学有利于帮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学生只有吸收文学作品中形象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滋养,才能更好地发展思维和语言。
语文学科自身必然包容文学教育。世界各国母语教育都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例外。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是规范、优美的语言,是理想的母语教育范文。文学教育,对中学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在于:文学教育对学生认识生活、养成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性起重要作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学科的固有的一部分,排除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健全的语文教育。叶圣陶早在1942年就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
在文学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学生张扬着思绪,让思想的深根不断获取新的血液,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美,并随着文章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扩充自己的人生阅历,去体味人性最本质的滋味。通过文学的阅读、学习,学生以最便捷的方式接触人性的本质,在文字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在语文课中,不仅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还要通过观察、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模拟情境,营造氛围,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让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如在阅读活动课中,可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自我谋求音乐旋律与课文情感的融合,从而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悟,读出自己对文章的崭新诠释,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由学生自愿报名、师生共评的方式开展,加强他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对诗歌韵律的把握;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一人一份,一人一个特色,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还可模拟演讲现场,进行每天三分钟的“关注世界”的演讲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的好习惯,并扩充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请学生点评演讲,锻炼发现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语文课的形式可以更灵活新颖、异彩纷呈,可以大胆尝试生活式的实践,即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访问、郊游等,通过社会实践来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也可以采用情境式,即教师运用语言或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体验情境,激发情感,关注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可以使用表演式,即采用表演的形式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的心理、行为;竞赛式,即通过小组或个人比赛的形式编排小品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对于轻松简单的部分游戏式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即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活动课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地掌握知识。学中玩、玩中学,如击鼓传花背古诗、猜灯谜、对对子、故事接龙……
作文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但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坚持“以文为本”,将“现代人”压抑在“过去人”的阴影之下,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既可“自娱”,又可“娱人”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僵化的教条主义镣铐。作文教学往往投入最多,收效最小。学生的作文大抵是胡编乱套,陈词滥调,千篇一律,缺乏鲜明个性。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拔苗助长,好高骛远,欲速而不达,造成了作文教学基础不牢,中层不稳的恶性循环,教师则怨声载道,学生则谈作“色”变。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就须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之美。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之美,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这些都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因此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与真实的情感记载下来,既可练笔,又能养成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
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的同时,还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个性。写作中,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有学者曾在不同级别的学校做过同样的测试,结果是越高年级的学生想象能力越差,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刻不容缓。
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还需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如要求写月球,由于多媒体CAI软件的设计,学生不再限于写自己所知道枯燥的知识点,而是在详实的知识库中自由翱翔,学生的兴趣,在声、光、色的传递中,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得以激发,他们大可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他们的写作欲望挥笔如流云,心情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并逐渐增强实践中提高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个性倾向得以充分发挥并不断萌芽滋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自行写作。其次对事物的看法,对社会的认识,对自身解剖等在作文中得以倾诉,对邪恶、对挫折、对正义,有自己独特看法和见解,使其天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相信在充满人性光彩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定会如喷涌的泉水,源源不断的流淌,在美好的情感中成长,并汇报社会一颗感恩的心,去创造新的美丽。现代文明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起一种爱意,以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敌意。让充满人性光彩的语文课实现“爱的教育”的宗旨,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教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的“大爱”,同时,让学生切实感受美好,感受具体的“小爱”。
觉得
让语文课闪现人性光彩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