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设疑·自我解答·自我检测――“三自”阅读学习法指导的实施与探索

自我设疑·自我解答·自我检测――“三自”阅读学习法指导的实施与探索
日期:11-07 20:48:53|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自我设疑·自我解答·自我检测――“三自”阅读学习法指导的实施与探索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陈耀武

摘要: “三自”阅读学习法是指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采用“自我设疑、自我解答、自我检测”这一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的学习法。它在于充分调动了学习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培养了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现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我设疑 自我解答 自我检测

我国的语文学习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行之有效的学法,大多只提供一些大致的原则,却缺少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培养措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我们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就应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要改变一味让学生听教师的分析讲解、记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记练习答案的现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能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品质。

为此,我们积极进行了探索,并初步寻找到一条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三自”阅读学习法。所谓“三自”阅读学习法具体是指以问题为纽带,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我设疑、自我解答、自我检测”模式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达到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自我设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励学生钻研课文,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对浅显易懂的课文,鼓励学生要深挖,平中见疑,可通过比较、拓展、逆向、想像等方法让学生起疑;对深奥课文,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在难中见疑,可通过品析、变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深入研究课文,多角度探求问题;这样提出问题就会有针对性、有深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也能用流畅的语言,准确明白地表述出来。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中说话训练的一种有效演练,也是开展自我设疑的关键一步。

问题发现后,就要叙述问题,而这个过程关键就在于如何思考这一问题,即反复推敲,斟酌,要经过草拟——推敲——定题这样几步,这当中关键是抓好“推敲”,即抓好学生讨论,最后“定题”叙述酝酿好的问题。为了创设轻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我在全班提出“五允许”的“方针”:允许说错;允许补充;允许修正;允许质疑;允许保留。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候,教师在对愚公的“不愚”作了肯定之后,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此文进行深挖,通过逆向、扩展、想象等方法诱导学生,之后学生提出各自的疑问。有同学问,愚公移山到底值不值?有同学问,是移山方便呢,还是移家方便?也有同学问,愚公移山那是在破坏环境,不值得提倡,放在现代说不定愚公会因破坏环境而判刑呢。对上述的问题教师笑而不答,只是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想办法让他们组织好流畅的语言来叙述清问题。又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找有些难懂的词句,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其他同学就笑了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师觉得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相当好就让学生自己思索,并且反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教师紧问了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会没有名字呢?”学生面对这 “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学生这种情绪之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较好的教学气氛。

二、自我解答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情况可以分为认知记忆性问题、指向理解性问题、欣赏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应用性问题,不同的问题有不同解答的方法。对上述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去解答:

1、查检自答

碰到简单的问题,可以把题目抛还给学生,学生若能够通过工具书中的注释,或相关读本、教辅用书解答的问题,就一定要让学生自行查检解答,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比如认知记忆性问题,这是属于重述或再现已学知识或已知事实一类的问题。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事实包括某些课文材料、社会及学校见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因为一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高、中、低之分,对于这类问题的提出还是有的,在对学生解答时也应该足够重视,因为这类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是后几类问题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理解、分析、欣赏、评价、应用就难于进行。

2、讨论解答

对于手头没有现成的资料,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组成问答小组。教师将座位相靠近的,每六人组成一个问答小组,由同学选语文成绩较好的为组长。可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组进行分组讨论,而后形成书面材料,然后一学生可作代表发言,如有不完整的地方其它组的同学可作适当补充,这样集思广益,回答的问题也就能做到全面、深刻、准确。答案明确的,就当场消释了。提问若有一定深度、难度或有新意的,则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参与讨论,然后小组推举发言、交流。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一定要当场抛出答案,有的则疑而不答,让同学带着问题学,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得到解决。如在学习《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其中刘备“失筋”这一细节是这样分析的;跌落筷子,是有失常态的外在动作表现,而这一失常表面在曹操面前暴霹了他韬晦之计被点破的内心惊恐,就在这万分紧张的一瞬间,刘备急中生智从容拾筋,并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加以掩饰,用“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之说进行解释,机智敏捷地瞒过了多疑老练的曹操,“操遂不疑”。有一位学生的的问题倒是很有挑战性,在教师根据教参的分析讲了之后,他说:“课文的编写与上下文有些出入,似乎不合史实?”他的问话使教师一惊,同时更引起了教师的重视,之后教师把问题抛还给了学生,学生同样感到很困难,于是就组织他们分组讨论,因为问题较难,允许他们课后查资料,最后形成共识:既然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作为“奸雄”的代表,那么以他的心计和眼力是不可能被刘备轻易瞒住的,至于为什么没有逼问下去,乃是“英雄惜英雄”的缘故,这从曹操的这句话“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对人才的爱惜是有目共睹的,他之所以不想将刘备置于死地,一是因为此次青梅煮酒的目的只是为了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并不想将刘备置于死地;二是以刘备‘豫州牧’的实力,根本无法与他抗衡,杀刘备反而有辱英雄之气。这一个性化的解答,是在同学们对曹操人物形象较为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才能得出,可见只有集思广益,问题的回答才能做到全面、深刻、准确。

[1] [2]  下一页


觉得自我设疑·自我解答·自我检测――“三自”阅读学习法指导的实施与探索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检测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