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条新闻标题表述的质疑

对一条新闻标题表述的质疑
日期:11-07 20:47:40|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对一条新闻标题表述的质疑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陈林森

新华网6月30日有一则重要新闻的标题是:“一国两制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最佳制度”。(有的媒体的标题多一个“的”字:一国两制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一位朋友给我发邮件,称这是“病句”。朋友说,这句话可能被解读成:1,香港范围内有两制;2,香港是一国。当然事实上是不大可能会被这样误解的,因为国内读者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实行“一国两制”,才能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但是我们是在哪里实行“一国两制”?当然是在整个中国。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8页)。今天,已经实现“一国两制”的,降了香港,还有澳门。

从语法上说,“一国两制是香港……(的)制度”这句话不是很严谨,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一国两制”是不是香港的一种制度,二是“一国两制”在逻辑上是不是可以称作一种“制度”,三是“一国两制是制度”在语法上通不通?

邓小平有一篇具体阐述“一国两制”的文章,题目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对“一国两制”属于什么概念,有几处论述: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

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从中国自己的情况出发考虑的,而现在已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

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在文章中先后使用了“政策”“办法”“构想”等词语来概括“一国两制”的概念归属,在党报党刊上,经常使用的概念还有“科学构想”。似乎没有发现以往党的文件或领导人的谈话,将“一国两制”表述成一种“制度”。

邓小平的这篇文章是根据他的两次谈话的要点形成的,谈话时间是1984年6月,当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似乎还没有简缩成“一国两制”的提法,现在普遍使用后面的简明的提法,而二者的含义完全一样。如果使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完整的说法,这个句子的表述问题就看得更清楚了: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很明显,这个句子中前后出现的两个“制度”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一个“制度”指的是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第二个“制度”则指的是一个国家内实现统一的方式、方针、办法。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则,这样的句子犯了违反“同一律”的错误。

就是在所报道的领导人的讲话中,也是使用“科学构想”来概括“一国两制”的概念归属:

胡锦涛指出,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在这里对相关概念的表述,除了使用“科学构想”,还使用了“最佳方案”。此外,他还使用了“制度安排”这样的措辞来概括。

香港特首曾荫权的讲话用的是“伟大构想”:

曾荫权说,10年来,我们有过很多值得自豪和难忘的经历,其中最突出的是,我们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香港变为事实。

因此,新闻标题可能是媒体采用的,在语言加工制作时似乎有不妥之处。

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媒体的新闻标题使用上面的表述,也有少数媒体采用的说法是:

一国两制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

这种表述似乎要稳妥一些,而且更符合国家领导人讲话的精神。

如果不避多字,说成:

一国两制是使香港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

应该更加完备和妥贴。





作者邮箱: xzcls48@163.com


觉得对一条新闻标题表述的质疑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