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新编高中语文教材

我看新编高中语文教材
日期:11-07 20:47:40|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我看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我看新编高中语文教材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思考之四 

陕西省长安一中     李振民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已在全国使用一年多了,现在来谈这个话题似乎有些晚,也有些吹毛求疵,但总觉悟得这话不讲出来,就有些不负责任,就难以面对天地,难以面对良心。
本学年有幸教读新教材,这里仅就第一册教材和第二册前两个单元的教读感受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无论新教材有多少个优点、有多少成功的地方,但缺少一个明确的教学体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翻开扉页的《说明》,“这次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旧教材”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只是一张没有“纲”的“网”;而“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怎么看怎么像“高考辅导教材”,并未提出“思维训练”的具体设想与目标,也没有提出“思想训练”的具体方面与内容,连同语言艺术、文学艺术在内,都没有提出相对规范的教学目标。
其次,缺少纲领性的思维体系和思想体系,作品体系也就不成体系,因而在作品选择上就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只没有按思维训练的体系来编排,没有按思想训练的体系来编排,也没有按文学史或者思想史的体系编排,因而显得杂乱无章,鱼龙混杂。从这一点上讲,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并没有任何改进。当然,它并不是没有体系,而它的体系我叫做“高考体系”。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学习和考试的关系。高考是检测学生学习成绩、教师教学成绩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最高手段。何况学习的目的并不是高考,或者至少不只是高考,而且重点绝不应该是高考。其实大家都明白,教学体系这样跟着高考屁股转,不光转得很累,转得晕头转向,而且永远也跟不上。今年的高考说明就和新教材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高二的教材选了大量新诗,可以说是二十年来选取最多的一次,我想其原因就是近三年的高考涉及到了现代诗歌鉴赏。但新教材一轮还没有用到高三,就已经脱离了“高考方向”。2002年将要进行的高考,不考新诗鉴赏。那么这是不是说教学就永远跟不上高考?不,不是。教学不只跟得上高考,而且可以让高考跟着教学走。或者说这也是唯一能使教学赶得上高考的办法。这就要求教学本身,跟得上生活、跟得上时代,真正揭示生活的本质、显示时代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学本身,能够揭示生活的最高法则、人性的最高法则、时代的最高法则,能够揭示语文学习的最高法则。这种要求好像很高,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好像很难,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有切实可行的思维训练体系和思想训练体系,只要有在这种体系统一下的作品体系和语言体系(当然是语言运用体系而不是语法理论体系),那么也就找到了这样的法则。这就是说要找到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思想训练的体系,以及语言运用体系。有了这三大支柱,我想作品体系会随之诞生的。但如果没有这三大支柱作基础,要想编出好的作品体系,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三大支柱是编排作品体系的最高原则:其一,它揭示了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不再是无章可循的;其二,大胆揭示生活的矛盾性,人性的矛盾性,自然的矛盾性,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学生会有兴趣学;其三,切实可行的语言运用体系会让学生有随时随地的收获,会让学生像做数理化练习题一样随时都有成功的喜悦。如果脱离这三大支柱还想要编排出高质量的作品体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努力的结果至多不过像现在的“新教材”一样让人失望。
这里仅就我所教读过的几篇文章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较典型的有这么几篇:《杜鹃枝上杜鹃啼》,《过万重山漫想》以及二册课本上的《读〈伊索寓言〉》和《米洛斯的维纳斯》(二册第三单元以后尚未研读,不敢妄加评论)。明显表现出了作品选取编排上的盲目性。
先来说说《杜鹃枝上杜鹃啼》。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编)居然说这篇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这样的话怎么对学生讲,此后又怎么要求学生的作文。说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就像说某人干了一件无目的的糊涂事一样。这样的荒唐行为也要学生去学吗?而编排者不只不认为这是一篇失败的作品,而且还把它当作一篇风格独特的作品来加以推崇。出现这样这明显失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体系作纲领。讲一句话要求陈述对象的一致,写一篇文章当然也要求阐述话题的一致、论述矛盾的一致。《杜鹃枝上杜鹃啼》的基本思路是作者对杜鹃情感体验的发展历程:曾经认为杜鹃是最善于、也最能表达哀情的,故取名“瘦鹃”,但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思想开始有了变化,对杜鹃的认识也有相应的改变,直到认为杜鹃也可以表达一种“悦耳动听”的“一片欢愉之声”。而文章首段末句(“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所提出的中西对比,和末段最后一句(“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所提出的古今对比,是两个独立的话题,并没有从属于“我”的情感发展,更没有服务于“我”的情感发展。所以读这两句话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摸不着头脑,会有一种莫明的迷茫。如果这样来讲,也许能和“我”的情感发展统一起来:
前者改为:那时候也听过波兰的《小杜鹃》,但并不以为悦。
后者改为:现在再听《小杜鹃》,觉得足以悦心、悦情、悦性;故而也就越来越不理解古人——准确地讲是那些以为杜鹃最适于表达哀情的古人的感受,甚至也不理解那时年轻的心,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哀情。
但从作者本人的生活观、人生观、历史观看,这个主题似乎并不能和其思想相一致,再加之这篇文章给人的总体感受,作者似乎是想说:哀宛也好,愉悦也罢,重要的是,人应该真实地去面对生活,不要被感官上的哀宛或愉悦所动。也可能正因为这篇文章偏离了作者的思想境界,所以才出现了令人尴尬的遗憾。
说本文“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可能和本文的标题也有关系。“杜鹃枝上杜鹃啼”,是个主谓短语,意义的重点应该在谓语动词“啼”上,而“啼”的内容与缘由,就是“诉尽春愁春不管”,显然突出了矛盾哀怨的一面(本文的话题是,有关杜鹃的感受——哀怨与愉悦),虽没有脱离话题,但和主题完全相悖,这也是造成本文主题模糊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光“啼”的内容与文章主题相悖,而且“啼”的风格也与文章深沉、超脱、超然的气韵风格很不协调。

[1] [2] [3] [4]  下一页


觉得我看新编高中语文教材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高中语文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