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语脉,把握文气——谈人教版《齐桓晋文之事》的两处误译

理顺语脉,把握文气——谈人教版《齐桓晋文之事》的两处误译
日期:11-07 20:40:16|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理顺语脉,把握文气——谈人教版《齐桓晋文之事》的两处误译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银川市第二十五中 薄祥麟 1964ii28@163.com

前几年高考文言试题中常有理解复句关系类试题,近两年由于题型的变化,似乎很少有人注意这个问题。我却不以为然。

选择题少了,翻译题多了,这是高考的文言试题的变化趋势。难道翻译时不涉及句间复句关系吗?翻译时,逐字逐句的直译是必需的,而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语句的内容,特别是体察文句的语脉和文气。语脉、文气疏通了,翻译往往事半功倍。

近来教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对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颇感困惑。

原文是这样的:

“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译文是这样的:

“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译文显然是将分号前后部分理解成并列关系了。而仔细体察你会发现,前讲“无后灾”,后讲“后必有灾”,一前一“后”,一“无”一“有”,两相对照,对比鲜明,是否应译为转折关系为好?齐宣王对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两位行“霸道”的霸主很感兴趣,欲“兴甲兵”,做战国时代的霸主;而孟子以其博爱之心,劝齐宣王“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其用语非对比,不足以劝戒宣王;其语势不强烈,不足以警醒“昏”王。且运用对比说理,是孟子作品的一大特点,其喜用对比之类,才能体现出孟子文章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风格。

另外,对分号后的译文,我也认为不妥。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与“尽心力而为之”到底是什么关系?译文中有“要是”,显然理解为假设关系。但原文一个是“求”,一个是“尽心力而为之”,它们之间应为递进关系,其表达重点在后,只有“尽心力”去“求”、“为之”,才会造成“有后灾”的必然结果。

因此,理顺语脉,把握文气,是正确理解文言文句意的重要一环。也只有这样教学,才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作者邮箱: 1964ii28@163.com


觉得理顺语脉,把握文气——谈人教版《齐桓晋文之事》的两处误译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