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实”与“虚”

语文教学的“实”与“虚”
日期:11-07 20:39:31|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语文教学的“实”与“虚”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附属中学 韩永强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提出了“实”与“虚”“全”与“粹”的关系问题,根据艺术相通原理,语文教学艺术也要做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篇章处理的“实”与“虚”。

有些篇章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可以先从感性入手。比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篇文章,“实”与“虚”“全”与“粹”的关系,从字面上看,很抽象,也很枯燥。我们可以从例子上寻找突破口。该课的练习之一是结合《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谈谈“虚”和“实”的关系。本来应该在讲课后去处理,为了引学生入境,先抛开课文,让学生分析古诗。在常规的鉴赏活动中,逐渐向“虚”和“实”上引导,让学生领会文字表面表现出来的“实”和文字之外的“虚”之间的辨证关系,即“互相依存”“互相生发”的关系。当学生把从前理解的眼前景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之间的关系与“实”和“虚”的文艺表现规律联系起来时,就打开了思路,可以独立操作鉴赏诗词的“虚实相生”了。

除此,还可以与前一课(《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极其规律》)相勾联,既是复习,又是过渡。比如《史记·留侯世家》里的《圯上老人》的故事,可以算作一个传说,神秘老人三难张良后,赠予其《姜太公书》,并预言张良必成就大事,而且,十三年后,在某地会遇见一黄石,那黄石就是老人自己。看起来,有些玄虚,但张良在历史上又确有其人,又显得有些真实。这就是《史记》在叙事上虚实结合的最好的例子。讲这个故事,既对“传说”的特点进行了补充,又开启了学生理解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关系的思维之门。

上述训练,看上去好像游离了课文,占用了大量时间,显得有些“虚”,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课文的兴趣也被挑起来了,处理课文时,就可以看成是对学生的进一步充电了。

作文教学的“实”与“虚”

我在《浅谈写作教学中的“授之以渔”和“授之以欲”》一文中做过如下总结:

在学生不愿意写、不会写或没什么可写的情况下,教师最好不要硬逼着学生去写,而是先抛出自己的“下水作文”。教师“下水”的重要目的不是让学生照着老师的作文去仿写,而是,用教师的率先垂范来打动学生,启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写作、认真写作的欲望。我在教98级中师生时,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将六只狗写进文章,命题为《童年下阕》。学生被一只只狗的故事感动着,不约而同地想起了自己曾经喂养过的狗儿、猫儿,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从笔尖汩汩流出。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如今的语文课很有趣,老师居然和我们一起写作文。老师笔下那个粉红色衣裙‘山里的孩子’不就是我童年的影子吗?老师在风雪之夜一声声呼唤的邻家黄狗‘伯龙’不就是和我朝夕相处过的‘阿黄’吗?……我要写,我有很多往事要写,我现在没时间啊!等期末考试后,就开始动笔,一假期……”

我怕自己懈怠,给自己规定,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我写两篇。就这样,一学期下来,我和学生一起写了十几篇文章。在和学生一起分析“下水作文”时,让一部分学生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让一部分学生因感动而写,让一部分学生不好意思不写。很快,在所教班级形成了浓烈的写作氛围。

面对学习压力比中师生大得多厌写情绪也比中师生大得多的高中生理科生,我又推出那条比较成功的作文经验。作文课上,将稿纸发给学生,正当学生愁眉苦脸,欲唉声叹气之际,我突然宣布:大家不要动笔,先听我读我写的作文!学生马上情绪高涨起来,都瞪大了眼睛认真地听我读了起来。我或读完提出问题,或边读边提问,让学生参与我的构思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致。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没写一个字,显得有些“虚”,但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心中的构思分明已如春笋般拱出了心田。

在高中生中做这个尝试,虽没有在学习压力较小的师范生那里收效那么明显,但也算打开了作文教学的一个新局面。最起码,一部分学生开始主动给自己留作文任务了,有的学生一个晚课居然能写好几篇诗歌或短文。

课外作业的“实”与“虚”。

教师除了布置系统的预习作业外,不再给学生增加负担,但可以暗示学生主动给自己留任务。比如,告诉他们同年级的某某班正采用一个什么方法,学习效果如何如何好;告诉他们,低年级的学生每人每天背诵几句名句、几首古诗等等。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主动探求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开展语文活动。

课堂提问的“实”与“虚”。

有些问题直接提问或有难度,或枯燥。可以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启发学生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准备多个方案。比如,《庄暴见孟子》一文的难点之一是“王好乐”与“治理好国家”有什么联系。如果直接提问,必然使学生陷入云山雾海之中。那么,我们可以先问学生关于《高山流水》的典故,让学生理解高妙的音乐和高雅的志趣与高贵的品格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让学生联系武侠小说中将音乐“神化”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音乐对人的影响。这样,就可以逐渐由“乐”过渡到“情”,由“情”过渡到“志”,和“礼乐之治”慢慢接轨了。

古文背诵的“实”与“虚”。

直接背诵全篇或大段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甚至逆反心理。可以先将背诵内容里的名句摘选出来,让学生互相考。这样,有名句为点,就可以减轻背诵全篇或全段的负担了。比如背诵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八则》(读本),先不让学生看文章,而是把其中的名句的一部分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添写另一部分。如写上“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等让学生填下句。学生凭着自己的阅历,争先恐后地到黑板前去填空。句子完整后,向学生提问:这些名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让学生翻开《读本》,领略文章全貌。当学生了解到方才这些句子与“治学三境界”等有关时,背诵全文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将文章的某个部分抽出,而不去顾及全篇,好像有点“虚”,但它确实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另外,平时测验和处理练习册时也应注意到“实”与“虚”的关系。

以上是半年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和点滴体会,粗略归纳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电子信箱:jiangtianwuchen@yahoo.com.cn

电话:13364421012 作者邮箱: jiangtianwuchen@yahoo.com.cn

觉得语文教学的“实”与“虚”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教学 语文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