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不反对“因材施教”-----------再谈“个性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深圳市华侨城中学:张学新
摘要
关键词
问题的提出:绝非厚此薄彼
---------------------------研究性学习模式面临的尴尬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专家学者著书评说,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更是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的语文教学的航标。新课程,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从专家所描述的情形看,前景是美好的。无庸置疑,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正是人们所期冀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又怎样呢?
一、自主性学习模式缺乏对象性:
这一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然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实际,上来就研究的做法,已远离了的精神。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心智与我们的自主要求相去甚远。实在是不敢相信,连看电影、课外活动都要老师去“照看”的学生,又如何放心让他们去自主研究、学习?倘若家里一无藏书,二无电脑,学校图书馆又不是定时定人开放,又到那里去查资料?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图书馆或者有也不开放,那又让学生去哪里汲取资料?更不用说一些初中生连一篇课文都读不好,是该让他读通顺文章,还是去直接感悟?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不能约束自己,无节制地沉湎于学业以外的诸如网吧、游戏厅等游乐场所,缺乏“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能力,又怎能任其滥用对自己活动的对象和过程的“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一方面强调学生为主体、为中心,一方面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自律性。这也许就是自主学习面临的尴尬。
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吧!!!
其实,到底有几个学生愿学、乐学恐怕谁心中都有数。同样是学习一首古诗,有的班级有的学生一读就懂,还可以领略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进而依据诗的意境创作出一幅幅画来。这也许就是差异。更不用说有的学校学生可以出书,发表文章,有的班级的学生作文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再谈“因材施教”。
一句话,新课改也要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出发点来说,应该是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学习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从过程来说,应该是重在参与,全员参与;从结果来说,应该是他有能力搞出原子弹当然好,你有能力做出茶叶蛋同样不失为一种进步。只要他学会了一种技能就是一种进步。
二、合作讨论式学习缺乏合理性
现象展示:
上课了,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教室里讨论声顿时雀起,待几分钟后,再听老师的一声击掌,于是讨论嘎然而止。小组中的优等生总是最有发言权的,不仅把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得到认同,而且还能代表小组“民声”,至于其他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借机沾光。
只要上课,必然有三、四人小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美名其曰合作。这种拉郎配式的合作学习其实本身就无视学生的个性,或许他们认为,既然“合作”了,就不应该独立思考。因而,常常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掩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学生在课堂上是看老师的脸色行事,配合老师的表演。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而不能理解成了讨论时的声音的大小,时间的长短,次数的多少,气氛的冷热。
三、探究性学习缺乏实质性
我听了许多老师上课,一开始就讲“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问题”,然后就让学生在一起讨论,看似热闹,实则变味。非真正的探究,理由如下:
1、 研究对象的价值性:
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必要进行研究。接受式和讲解式依然适用。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文章的内容;研究一下作者的思想历程;甚至研究一下文章的几个观点········”
我想试问:文章的内容就在这里,你研究哪个方面?侧重点在哪里?·······作者的思想经历你能研究透吗?似乎有点可笑。然而可笑的远远不止这些,
2、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我们有的老师确实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研究,但是我惊奇的发现,当老师提出研究的内容后,便没有了下文,学生也一片茫然。为什么?学生不知如何研究,方法指导不到位。有的虽也有方法,但方法是否可行?这也是个问题。
3、 研究结果的深浅性
4、 研究准备的充分性:
问题的分析:传统教育的再认
---------------------------再谈“因材施教”的必要
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
问题的解决:通往罗马的另一条途径
----------------------- 个性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我们进行的新课改的目的是不容争议的,那就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达到这个目的,为使每个不同的个体都能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就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该是独特的“这一个”,而个性教学模式恰好可以帮我们完成这一任务。
个性教学模式可理解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所进行的教学方式”,个性教学模式就是为完成不同个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所采用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例如苏联的凯洛夫的“五环节”,美国伯果提出的“习惯——保持——再现”三环节等。
[1] [2] 下一页
觉得
新课改不反对“因材施教”-----------再谈“个性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