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学生的写作秘诀之三

讲给学生的写作秘诀之三
日期:11-07 20:50:32|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讲给学生的写作秘诀之三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论坛精华帖:http://www.45sw.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219

絮影萍踪
 
  
讲给学生的写作秘诀之三

——修辞



絮影萍踪



修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少教师在讲修辞时,仅仅向学生指出哪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而很少提及其意义,更不提其原理和写作中的实际运用。很多中学生仅仅了解了几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满足于对文章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判断,而对它们的具体作用却不甚了了,更谈不上积极地运用它们为自己的文章增色。这显然是由于对修辞教学意义的片面理解所造成的弊端。本文拟就修辞的意义、几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功用及其在写作中的使用技巧进行探讨。

修辞的意义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将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自己思想的表白,真情的宣泄,不能被人真切地、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接受,是一件非常遗憾非常痛苦的事情。试想你写的时候可能灵感勃发、激情喷涌、涕泗横流甚至捶胸顿足,别人读起来却单调沉闷、平淡寡味,不知所云,甚至不堪卒读,作者与读者心灵无法契合无法沟通,不能同作者一样地悲喜,这不是令人扼腕长叹的事吗?

  一篇文章写得好坏,是由两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是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表现的方法。



一篇好文章,在内容方面要有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感情,丰富而精确的材料;在表现方法方面,要善于遣词造句,善于组织剪裁材料,把思想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缺少前一方面的条件,可以说是没有内容的文章,也就不可能是好文章;缺少后一方面的条件,文章的内容尽管好,可是读起来让人感到吃力,或者不爱读,读不下去,这样就不能发挥文章的作用,达到感染人、说服人的目的。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是这个道理。

  要文章的表现方法好,需要在阅读和写作中多接触,多琢磨,多体会,多练习。学会怎样选词造句,怎样组织篇章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修辞技巧。修辞,是为达到最佳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

        修,修饰、调整、美化、选择。

  恰当地运用修辞技巧,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达出来,使文章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读者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染,这就是修辞的目的。

  它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



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功用、原理及使用技巧

撮要介绍几种最抢眼、最富效果、也最挣分的方式、技巧、手段

  炼字:即对词语的锤炼、比较与选择,需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古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杜甫诗云: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是说要故作惊人之语,矫揉造作,不是丢弃朴实的语言风格,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辞藻。关键是看效果。朴实不是简陋。简陋的语言表达如竹篮打水,无法将感情的水从井中提出,存不住感情的水。是讲究表达效果。你原汁原味地拿出,读者原汁原味地品出。为什么呢?吟安的这一个



字,不仅浓缩了、蕴涵了无穷意味,耐人寻味、耐人咀嚼,而且真切、形象、富于动感,直接跟读者的想象发生联系。“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练的文字,哪怕只几个字,别人可是说不出来。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形象性言语与形象感:世间所有的人和物无不有形有象,人若与之接触,它们的形象就会作用与人的感官而引起感觉。接触一经脱离,感觉也就随之消失。但由于语言能对它们的形象作出具体的、生动的描述,即使不是面对真人实物而仅仅是描述它们的言语,也能引起我们与真人实物接触时同样的感觉。这样的言语就是形象性言语,由于接触形象性言语而引起我们如同面对真人实物的感觉,就是形象感。(《语感论》309-310)

  “由于表象是通过感觉、知觉获得的,具有直观性,不具有直观性的抽象事物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表象……表象越具体生动,就越容易被言语和词激活,有关的语感反应也就越灵敏迅捷,而且越丰富多彩,两者成正比例的关系。”(《语感论》92-93页)“所谓言语具体、形象、生动,实际上无非是它能刺激、挑逗读者的想象而已。‘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闹’‘弄’原本相当抽象,但它们在这两句诗中却‘弄’得读者的想象‘闹’了起来,于是成为千古名句。”(《语感论》98-99页)

  “在写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王安石在‘绿’字的位置上曾考虑选用‘吹’、‘到’、‘过’、‘满’等字,一步一步逼近真实。然而诗人都不满意,总觉得和真实隔了一层,最后直到‘绿’字出现,才真正逮到了真实,成为千古名句。莫泊桑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



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不要利用语言上的戏法来避免上述的困难。”朱光潜说得好:“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用一种方式精确表达出来。”(《语感论》268-269页;《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613页;朱光潜《思维就是使用语言》,《哲学研究》1989年第一期)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了孔乙己前后两次付钱的动作:“他不答话,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的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一个“排”字,使人看到他一个一个地很得意地摆钱的动作与神态,九文大钱,区区之数,孔乙己却大为炫耀;后来,一个“摸”字,又使人感受到孔乙己掏钱的艰难。本是囊中之物,何其容易!在一个口袋里掏钱竟要“摸”。什么原因?既然要“摸”,就说明手指不灵活,而写这种不灵活,不但是写孔乙己挨打以后以手代脚的动作与神态,使人物的动作描写神情并肖;而且,“摸”与上文的“排”前后一对比,孔乙己付钱的动作由“排”到“摸”,再联系到其酒钱也从“九文”降至“四文”,温“两碗酒”减为“一碗酒”,本来已极为低下的喝酒水准继续下降,这种由“排”到“摸”词语的变化就更加反应出人物悲惨命运的变化。

[1] [2] [3]  下一页


觉得讲给学生的写作秘诀之三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