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课内外联读——《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

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课内外联读——《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
日期:11-07 20:48:53| 初中文言文|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课内外联读——《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方面的资料,


杨妙新

拓展视角1: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这两篇古文在语言上都很有特色,《烛之武退秦师》的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都是散句;《谏太宗十思疏》的议论性语言和抒情性语言,大多是整句。对于这两篇文章教学,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诵读训练上,以培养我们诵读古诗文的能力。对《烛之武退秦师》,我们一定要体会其中的人物对话,无论是烛之武的还是秦伯的话,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语气和重音去诵读,以体会人物语言中的不同的含义;而对其中的叙述,我们则要侧重从语言的节奏停顿,以及重音处理等方面去诵读。对于《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语言以整句为主,又长短交错,骈散结合的议论性文章,我们则要侧重从激昂的情绪把握上来体会文章的劝谏意味,一定要读得有舒缓有急促,有高潮迭起,有低沉回旋。

下面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领略诵读对于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意义。

选文1:

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

王君

(这是一堂古文课。这是一堂以诵读作为唯一学习手段和学习形式的古文课。这是一堂没有老师的讲解而希望通过诵读来达到所有教学目标的古文课。我们的课题是《岳阳楼记》。)

我们的学习是从著名朗诵家童自容先生的录音朗诵《岳阳楼记》开始的。童先生的朗诵整整持续了12分钟。教室里寂然无声,音乐深沉回响,朗诵高潮迭起。我们似乎见到了童先生站在舞台上,慷慨悲壮,长衫飘飘。

音乐结束好一会儿了,我才缓缓地问:“孩子们,听了童老师朗诵,你的心情怎么样?童先生在朗诵的处理上哪些地方给了你启示?”

如此美妙的诵读,孩子们怎么会没有话说?教室里的手举起了一片,没有举手的孩子眼睛中也亮晶晶的。

谷雨说,童先生读得我的心中沉甸甸的,但又是回肠荡气的。童老师开头第一段完全是用平淡的说话的口吻来读的,这样就为他后来情感高潮的到来蓄了势。每一段文字童老师的处理都不一样,情感轻重缓急和语气抑扬顿挫的变化丰富而自然。我们的心啊时而在波谷,时而在峰顶,真是经历了万水千山啊!

何语婷说,没有想到就是两个“登斯楼也”,童老师也处理得完全不同。第3段他读得异常缓慢,读出了步履的沉重和迟疑,读出了“忧谗畏讥,感极而悲”的沉痛。而第4段他读得明快欢乐,读出了步履的轻盈而舒展,读出了“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的乐观和自得。(我说,你的学学如何?何语婷果真来一对比朗读,赢得了满堂喝彩。)

刘宏达说,如果我们来处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是一定要把它作为高潮来处理的,两句都要读得重,而且后一句要比前一句更重,可是童老师的处理很耐人寻味,“先天下之忧而忧”他读得气壮山河,而“后天下之乐而乐”却越读越轻,渐至无声。这是为什么呢?(刘宠达的发现引发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最后大家终于理解:这种处理照应了前文的“进亦忧,退亦忧”,强调了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忧”,这样读正可以读出范仲淹的喜忧价值取向。)(这种设计,可以引导听者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涵泳和挖掘。创造性的朗读就是对文本创造性地演绎啊!)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陈熙之的发言。她说,本来结尾只有一个“吾谁与归”,但童教师读了两次,一次读得语调很轻但语气很沉痛,而第二次却读得高亢悲壮,撼人心魄。她说她认为这个地方是全文处理得最精妙的地方。第一次轻读,是沉思的范仲淹在寻寻觅觅喃喃自语叩问心灵;而第二次却是激愤的范仲淹在问天问地,在茫茫宇宙之中寻找自己的志同道合者。以这种声嘶力竭的方式来读,入木三分地表现出了作者的孤独痛苦和坚决。(小姑娘边分析边仿读,仿得惟妙惟肖激情洋溢,让教室里的每一个人无不动容。)

伍勇俊谈的是重音的处理,牛晓模仿的是语气的对比,高洁强调了拖音的应用,杨羚箐分析了音乐的呼应。最可贵的是何语婷还谈到了童老师好几处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同学们神采焕发,侃侃而谈,手舞足蹈,倾情模仿。)

我惊讶地发现,没有了细致的点拨,没有了冗长的讲解,孩子们却更加入情入境了。童老师的诵读推开了他们情感的心门,闪亮了他们智慧的双眼。在对朗诵的评头论足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心灵登上了壮丽的岳阳楼,并渐登渐高,从仰视范仲淹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们的眼前真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了。

当教室里的气氛日趋热烈,跃跃欲试的火搅动了大家的心时,我趁势发出号召:“同学们,朗诵本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童先生有他的处理,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也肯定有我们自己的设计和处理。来,让咱们找出最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设计朗诵,展示才华。”(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犹豫。童老师朗诵的起点是太高了,这种表演性舞台朗诵毕竟和平时的朗诵不一样。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担忧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担忧自己的设计太平庸……我理解这种沉默。

但沉默仅仅只是短暂的,蒋云淞第一个举起了手。

蒋云淞不算班上朗诵最好的孩子,甚至一直是很腼腆内向的孩子,他的带头便是一种无声的号召。他的声音是低沉的,情感的处理还很稚嫩,但可以听得出他在努力地寻找一种感觉,营造一种气氛。从孩子蹙起的眉峰上我读到了他对朗诵本质的执著靠近。掌声热烈。孩子们的诵读热情被这个内向的孩子不同寻常的表现激发了。

以后的一切便是风起云涌精彩纷呈了。

我几乎没有时间说话,也没有机会说话,孩子们一个个踊跃地举手站起,用属于自己的声音演绎着对《岳阳楼记》的理解。刘宏达的速度快了些,但他的抑扬顿挫让人叫绝;李想的声音还很单薄,但她的重音把握和语速总是恰到好处;于西南的语音平了点儿,但她的情感非常饱满;张慰慈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他进入情境特别真诚……为了让孩子们有所对比,我让五个同学分别起来设计了“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五个孩子精神抖擞,情绪饱满,用不同的声音和设计把这个描绘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演绎得“气象万千”。而他们对自己的设计的解说更是让人慨叹孺子不可小视啊!

在这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谢勐和杨雅云两个小组的创造性朗读。谢勐们用的是“复读”——关键句子重复朗读的方式。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儿配合着演示,每一次的反复都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杨雅云小组提出了“轮读”的理念,两个女生声部一前一后造成了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的气势,直把“其喜洋洋”一段读得流转轻扬,美不胜收。最妙的还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建议。一个孩子说第一声部可以声音大一点儿,第二声部声音小一点儿,这样形成声部落差效果会更好;一个孩子说他们朗读的速度可以再快一点儿,以显示出情绪的明快;还有一个孩子说几个同学的表情比较生硬,笑容应该是灿烂一点儿,眉宇之间应该活泼一点儿,以展示足够充盈的快乐。

[1] [2] [3]  下一页


觉得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课内外联读——《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初中文言文   烛之武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