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认识误区刍议

创新教育的认识误区刍议
日期:11-07 20:43:33|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45教学网| http://www.45sw.com

创新教育的认识误区刍议是关于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方面的资料,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段成素

老实说,中小学创新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往往是理论界“炒”得多,而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积极的少;各地的创新教育实验也是订订方案、写写报告,走过场做官样文章的多,而真正去落实的少。为什么?许多人怪应试教育。我认为,这至少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目前的教育是不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尚待商榷,而且创新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完全是水火不相融的东西,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应试恐怕只有好处没有有什么坏处。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便是证明,没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难把“答案是丰富多样的”这篇文章做好的。一提创新教育就把目前的教育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予以全盘否定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据笔者看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创新教育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倒是很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本文试就其中的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对中小学生的创新潜力缺乏认识

应该说,创新潜力人人都有,是作为人的特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的“人人都是创新之人”的观点就是这个意思。但许多中小学教师对此缺乏起码的认识。有人认为,学生太无能,不能创新;有人认为,学校生活太平凡单调,不能创新;还有人认为,学生太小,不能创新。对此,陶行知先生早有说法。他说:“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毋需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①“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百米饭,……便一无贡献吗?”②学生太小同样不是理由,“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③陶行知先生还在其《创造的儿童节》一文举了小孩帮他这个留学生把诗句“大孩自动教小孩”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而更切合实际,把他的演讲词内“不是人”改为“木头人”而更形象具体两个身边的例子来证明学生是有创新潜力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应该说,今天的中小学生较陶行知先生那个时代的学生无疑具有更强的创新潜力。实际上,在青少年学生中,这种创新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据报载,江苏省响水中学初三学生方怀敏近年来利用课余时间就完成了80多项小创作、小发明。他发明的“读弧圆规”能在画圆的过程中立刻把弧度明确地表示出来,大大方便了操作,已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了专利权。笔者长期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对此深有体会。小学有篇课文叫《狐假虎威》,教学时有学生提出:小狐狸靠聪明才智,使自己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摆脱困境,保全了性命,为什么要说它是“狡猾”,而不说是“聪明”呢?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引用了《西周曲》里的句子。有学生问:既然“莲花过人头”了,采莲人怎么会“低头弄莲子了”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有学生联系《荷塘月色》问:能不能把“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和“像少妇拖着的的裙幅”的比喻在两篇文章中互换一下?《荷塘月色》《荷花淀》一对照,有的学生问题又来了:两篇文章中的荷叶、荷花形象为什么差异那么大?谁写得更好?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你能说这些不是创新思维的火花吗?还是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出创造之花、结出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④

对中小学生创新潜力认识不足,这是误区之一。

二、对中小学生的创新性质缺乏认识。

1、以“物质创新”为主要价值标准去要求中小学生的创新。

陶行知先生把创造分为两种,一是“物质的创造”,二是“心理的创造”。对于后者,他举了《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船行到荷叶中去,这是行动;林黛玉提出李义山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是思想;宝玉心中厌恶的破残荷叶,一变为可爱的天然乐器,是产生了新的价值。这种新观念的成立,就是“心理的创造”。⑤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种“心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方面的内容。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学习,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一般不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其心理发展水平,年龄与文化知识的拥有量,他们还不大可能进行有多大价值的“物质创新”,不大可能创造出多少物质产品来。因此,中小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心理创新”,多表现为一种以简捷新颖和有效的方式,继承前人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布鲁纳说:“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更多地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和非常规的想象力,以及在学习上创新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等等。它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我这样说,决不意味着中小学生完全不可能进行“物质创新“,更没有反对的意思。事实上,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就不妨视为“物质创新”,上文提到的方怀敏同学发明的“读弧圆规”甚至是已经具备了相当价值的“物质创新”,但这在中小学生中毕竟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创新教育主要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实施方案》指出:“创新教育不是简单地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一些诸如‘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等具体活动。”那是对创新教育的片面化、庸俗化的理解和做法。

2、 以“社会化创新”为主要价值标准去衡量中小学生的创新。

创新是有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曾把创新性分为“有特殊才能的创新性”和“自我实现的创新性”两种,我们通常称之为“社会化创新”和“个体化创新”。前者主要是指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甚至包括专业人员在专业领域中的创新。而“个体化创新”则是个人以探索性的态度产生出来的个体水平的新经验,这种经验对他人而言可能不是新的,更不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对创造者自己而言,是有意义的的,他自己能感到其存在的价值。显然,中小学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主要是指个体化创新,即中小学生在自身心理水平上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其活动过程和结果在多数时候并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这种创新人人都可以有,没有什么神秘的。试想,有哪一个儿童没有产生过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呢?甚至在儿童天真烂漫的幻想,令人讨厌的恶作剧中也不乏创新的因素。

[1] [2]  下一页


觉得创新教育的认识误区刍议这篇文章不错,记得收藏哦。

Tags: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创新 ,综合语文大全教学资料